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清明、安定、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团结、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
(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
知人善任的本领。
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推行,,“存”。
3、法律方面:慎用,《唐律》体现,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尊。
完善,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
◇(战而后和)
①设置(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
军队、管理边疆)
◇
◇——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的管辖,也为唐朝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接待外宾;
◇鼓励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教、教、教、教传入中国;
◇高僧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
四、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课后巩固练习】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
①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
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
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③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纳谏、用贤之风,其晚年的反省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要点突破
“治世”和“盛世”
1、含义: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对统治阶级有些控制力,让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
这就是所谓“治世”或“盛世”。
但需注意:“治世”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但封建“治世”局面下,并不排除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还存在某些局部矛盾激化的现象。
“治世”是相对的,社会基本矛盾依旧,农民地位依旧,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它实质是统治阶级为维护长治久安而对农民的某些妥协和对地主利益的一定遏制。
即使是“治世”的明君,也有贪暴、专制、荒淫的特征。
在封建统治下,“治世”不会长久
2、出现情况:
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②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含着危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
③在王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使王朝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同治中兴等,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其出现也是暂时的。
3、出现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具体原因:
教训: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个人素质与用人: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经济: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
政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民族政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外交: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
科技文化:文化繁荣和科技新成果;
物质基础: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高考演练
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2、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初调整政策使社会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说:“安事劳民。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B.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原浪费人力物力
C.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属唐中央
4.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D.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5.唐朝与朝鲜的交往同唐朝与印度的交往相比,共同点主要是
A. 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
B. 贸易往来频繁
C. 文化艺术的相互吸收
D. 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
6.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
D.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