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选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目汇总

高考选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目汇总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 .( 2018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47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三娘子( 1550 ~ 1613 ),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

1570 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

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 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 7 分)
【考点】三娘子
【解析】( 1 )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得出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得出个人能力与威望。

( 2 )由材料“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得出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得出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答案】( 1 )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 2 )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2 .( 2018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47 )【历史——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 805 ~ 820 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 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 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

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 6 分)
【考点】唐宪宗
【解析】( 1 )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据材料唐宪宗“整顿赋税,裁减冗员”,可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据材料唐宪宗“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可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据材料“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

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可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据材料唐宪宗“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藩镇,迫使“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可得出剿、抚并用。

( 2 )唐宪宗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唐太宗的开元盛世,唐宪宗的“元和中兴”都表现在,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

【答案】( 1 )原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 2 )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3.( 2017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48 )(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要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只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7分)【答案】(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4 .( 2019 ·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 48 )( 1
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

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

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

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

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

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

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

“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

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9分)
【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6分)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9分)
5 .( 2014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48 )(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 1895 年
6 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 1895 年至 189
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

189
8 年 6 月 11 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

15 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 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 月 4 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 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 7 分)【考点】光绪帝
【解析】( 1 )从材料中“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 1895 年至1897 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可知采取的措施是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从“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可知采取的错误是颁布变法诏书;从“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 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
章逐出总理衙门”可知采取措施是抵制顽固势力的阻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采取了重用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措施。

( 2 )评价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故应结合光绪帝的相关史实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加以评价即可。

【答案】( 1 )措施: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 8 分)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