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名联话读书

古今名联话读书

名联话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古往今来不少人著文赋诗,论述读书的意义,吟咏它的苦乐,留下不少篇章。

同时,许多文人学士还撰写了含意隽永,工稳精妙的读书联语,读来颇具韵味。

晚唐诗人杜杜荀鹤,颇为重视读书的环境。

有联云:“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写出了在这清稚幽静的自然环境中读书写作的惬意。

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自幼好学,无书不读,故自为得意地书写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觉得这样太过狂傲,于是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虽然只增添了四个字,但却谦虚多了。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到了多病的晚年,依然“读书有味身忘老”,把自己的住房也取名为“书巢”,并书写一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残年”,读书爱书之情洋溢其间。

明代顾宪成曾为江苏无锡东林书院题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直抒致力读书、积极人世的爱国心意,数百年来许多志士仁人,读此联而受到激励和鼓舞。

明代郑成功自勉联:“养心莫善募欲,至乐无如读书”,道出了这位军事家读书为乐的高尚精神境界。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读书联:“读书好,耕田好,说好就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说明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就能读好书,否则无论读书、耕田都会一事无成。

消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书画自成风格而且对联也别具一体。

他的一幅书斋联写道:“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培养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上联写读书,“咬”字颇见执著;下联写育人,“直”字深寄厚望。

孙中山先生年轻时酷爱读书,抱负远大,才智过人,曾书联云:“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一副联语,两用典故,而且自然天成,不着痕迹,足见作者学识渊博。

上联写志向,现伟人之气魄;下联写读书员学者之风范。

蔡元培也在书室撰写过这祥一幅对联:“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

”他是中华民国的首任教育部长,辞官不做,到北京大学当校长,堪为一代师表。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有联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显示了这位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人领悟在治学上只有锲而不舍才有成效。

鲁迅集《离骚》句联:“望崦此而勿迫,恐鸦鹞之先鸣”。

他在《傍徨》的题词也引了《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好是这一联的注脚。

老一辈革命家徐特立,1 9 3 9 年书赠湘潭青年店员工汉秋一联:“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字句不事修饰,朴实无华,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周恩来同志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撰写一幅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他青年时代志向大,见解独到,才华横溢。

究其原因,关键是他善于读书。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曾写了下面这幅对联自勉:“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主张读书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