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1、教材地位和作用:《信息的特征》是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 单元第1 课的内容。
在教材的组织结构中第一章是概述性的,为后继的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学生的素养为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
也就是说本教材的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信息进行扩展的。
那么什么是信息及其特征,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的联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了解有关信息的基础性内容,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门课程的学习作好积极的准备。
2、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应该让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从而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理解信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3、学生分析: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
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
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
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5、重点难点:重点: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基本特征。
难点:1、对信息的定义的理解;2、正确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以图片示例导入课堂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快速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问题驱动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创设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理解信息的定义以及特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案例,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设备:多媒体录播教室、PPT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学生观察展示的图片,观察讨论图片包含的内容。
这里我们提到一个词——信息,那么,什么是信息?【新课教学】一、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的例子?请举例说一说。
(同学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早晨的闹钟向你传递起床的信息;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等等。
(请同学们观看PPT 中的图片、声音,从中你可以获得什么样的信息?)(请同学回答)通过我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等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事物及其变化,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师:回顾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究竟信息的定义是什么?(学生思考)师: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有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但对于什么是信息,却没有一个十分确切而简明的说法。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信息提出了各种定义和说法(展示PPT 内容)信息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
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专门指出了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师:简单一点理解,信息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1)传递性。
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比如一开始讲到的古人画在岩壁上的画,它描述着当时人类的所见,从某个角度给了我们一些日常生活的画面。
这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信息传递。
再如成语“ft鼓进军”“鸣金收兵”,是古代战争最常用的军事信号,以鼓声和号角作为传递信息的信号。
由此可见,信息具有可传递性。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比如说大型的网站,上边提供了大量的资讯,大家任何时候都可以去上面观看、查询,只要你有需要。
典型实例:萧伯纳名言。
萧伯纳:“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分析:苹果代表的是物质,交换之后不会再生,而思想代表的是信息,交换之后可以同时存在,甚至产生出更多的信息。
信息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像物质和能源那样产生损耗。
师: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上的节目只有一个观众可以看到吗?学生:不是。
师:由此可见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书是不是信息?(同学讨论回答)师: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知识,比如从历史书上得到一些名人事迹的信息。
这里,书本身不是信息,我们只是从书中得到信息,它是信息的一个载体。
反映了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的表示、传播、存储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语言、文字、声音、图像以及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甚至人的大脑,都是信息的载体。
经过加工、处理,特别是经过人的分析、综合和提炼,使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4)价值相对性教师活动:“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 个字,要价150 万美元。
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
问题:那7 个字是什么?”学生活动:三个学生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
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师:人们说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具有价值性。
信息给我们提供的价值却与物质、能量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以前学过"读书以明理",这是说信息可以让你有知识,能知道一些道理,所以是有价值的。
"知彼知已,百战百胜",是说战争中信息(情报)可以决定胜败,是信息的价值体现。
由上面可以看出,信息的价值有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是直接体现为意识形态,提高精神生活、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作用于实践,提高物质、能量的生产与使用。
信息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同一个信息,不同的使用者由于其自身素质、修养、能力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效果。
推导出信息价值的相对性天气预报报道明天要下雨,这对于农民来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个坏消息;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相对价值性,它的价值取决于信息的接受者对信息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处理、认识、理解能力。
(5)时效性师:我这里有一张麦当劳的优惠券,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我现在可以用它去麦当劳消费吗?学生:不行,过期了师:哦,对哦。
已经过期了,这说明信息具有时效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能力识别信息,能够判定哪些是最新的信息,哪些是过期的信息。
除了这些,信息还有其他特性,如真伪性、不完全性、普遍性、可转换性、可增值性……(6)真伪性信息在表达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对与同一信息,不同人会有不同理解,形成“认知伪信息”。
或者由于传递过程中的失误,产生“传递伪信息”。
也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采用篡改、捏造、欺骗、夸大、假冒等手段,制造“人为伪信息”。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空城计”提问:在生活中,其实我们也遇到伪信息的,比如说谣言,流言。
同学们对谣言或流言的态度是怎样的?教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看出,对待流言、谣言各人持有不同的态度。
有话说得好:“谣言止于智者”。
谣言之所以止于智者,不仅因为他有理智的头脑去判断是非,更因为他懂得宽恕造谣者的浅薄、无知。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信息的定义,共同学习了信息的一些特征: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性和共享性、时效性等。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就要学会正确获取信息、高效处理信息、灵活应用信息技术。
在本学期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将共同走进信息的魅力空间,学习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信息。
课堂检测:王和小李就“信息”的范畴展开了讨论。
小王说:“报纸上刊登的广告是信息”;小李说:“期中考试的各科成绩是信息”。
你认为他们说的对吗?( )A.小王说的对,小李说的不对B.小李说的对,小王说的不对C.小王和小李说的都对D.小王和小李说的都不对方中学要组织义务植树活动。
同学们通过网上搜索,获得“3月12日是植树节”、“根据南方的气候条件,三、四月份植树最有利于树苗的生长”等信息,从而确定了植树的日期。
这件事说明信息具有( )A.共享性和价值性B.共享性和真伪性C.价值性和真伪性D.时效性和真伪性校通过广播报道校运会赛事信息,其主要的信息载体形式是( )A.动画B.声音C.视频D.图形例:张三拿了一张1998 年广州市的旧地图去找广州的某个地方,结果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
这个案例说明了信息的()。
A.传递性B.时效性C.价值相对性D.真伪性5.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