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法基本原则
一、定义:
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拘束力,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它与强制法不同。
强制法是: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不许损益,且仅由今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
一般原则是国际法的基础,可以引申出来的一般规则。
强制法是某一领域的。
强制法主要适用各国之间的条约关系,即便呢原则适用于国家的一切行为,国际法各个部门。
强制法规则是由国家实践和国际法院判决发展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写在文件里。
国际法一出现就有基本原则,如主权平等。
但二战后这一概念才强化。
联合国宪章第二条包括了基本原则,1970年《国际法基本原则宣言》,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也强调了这一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国际法基本原则。
二、国际法基本原则内容:
1、国家主权平等:
主权:国家最基本、最主要的属性,国家对内对外的基本权利,对内对高管辖权,对外独立权、自卫权。
13-14世纪出现主权概念,想以此反对宗教色彩浓厚的神圣罗马帝国,但没有太大影响。
1577年布丹提出主权概念。
1614年黎塞留提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主权停留在国王这个层次,叫君主主权。
1625年格劳秀斯提出主权平等说,提出国际法意义上的主权。
18世纪卢梭提出人民主权。
二战后主权进一步被强调,被认为是国家基本属性,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绝对权利。
现在进入全球化,我们应该说主权是相对的。
现在发达国家在弱化主权,提出主权过时论,新干涉主义等。
落后国家强调主权,不加任何限制的主权。
1992年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加利说:绝对的、排他的主权时代已经过去,它的理论从来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安南:国家主权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正在重新定位。
现在国家普遍被认为服务于人民的工具,主权的概念更多的被加入了人权的概念。
只要自主让与的权利,就不是损害主权。
2、不干涉内政:
国家在相互关系中,不得已任何借口和方式直接、间接干预本质上属于任何一国国内管辖之事物。
也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她过接受自己的意志、制度和意识形态。
内政不是地理上的概念,一国境内的行为也可能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干预;行为发生在国外,也可能是本国事务。
这是主权平等原则的延伸。
(以下内容见《关于各国内政不容干涉及其独立与主权之保护宣言》,/chinese/documents/decl-con/chrondec.htm,此处从略)
3、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各国应该以和平方法解决与他国之间的国际争端。
1920年国际常设法院开创了以司法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位一向普遍性国际义务。
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再次规定。
(以下内容见《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chinese/documents/decl-con/chrondec.htm,此处从略)
4、国际合作原则
各国不论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上有何差异,都有义务互相协助。
一战后,国际联盟第一次建立了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提出了增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
二战后,国际合作成为普遍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联合国宪章已经写入。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国家的重要目的,和平时期国家更需要合作,成为所有国家参加包括所有领域固定、长期的合作,更
重视经济、文化的结盟。
宪章规定:各国应该与其它国家合作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各过应该合作,促进对于一切人民、人权以及基本自由的原则。
各国一个脑盖依照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处理经济、文化和贸易方面的关系。
联合国会员国均有义务依照宪章有关规定采取个别和共同行动与联合国合作。
5、民族自决原则:
含义:各民族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自己的事情。
民族是近代产生的,是有共同意思的集团,斯大林定义为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生活方式、共同文化意识的集团。
一战后列宁提出民族自决,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成为世界潮流。
1970年,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和自决权。
50年代,关于人民与民族自决权的决议,一个民族先维护独立主权,才能强调人权。
60年代,15届联大《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
70年代,《国际法原则宣言》规定:根据联合国宪章所尊崇之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及自决权之原则,各民族一律有权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不受外界之干涉,并追求其经济、社会及文化之发展,且每一国均有义务遵照县长规定尊重此种权利。
民族的界定,是针对殖民地而言的。
民族应该独立,如果把民族自决加以滥用,可能是不现实的。
国际社会和平稳定高于一切。
思考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各项原则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和作用。
2、如果理解美国队伊拉克战争和国际法不干涉内政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