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2009-03-13 20:52:46| 分类:教学系列|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而教育是科技和人才的的孵化器。

因此,近年来,国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大力推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力地促进了教育需求的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

良好的基础,加之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我国未来教育将呈现以下五种趋势:一是中国教师高等教育化。

教师教育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伸而不断提高。

从世界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的历史看,各国基本都循着由中等师范学校到师范专科学校再到高等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路径发展,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逐渐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调整,教师教育重心下移、层次上移,以满足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对师资提出的更高要求。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主的教师教育体系。

二是中国的教师来源多样化。

虽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以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为主,但是,现在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有条件的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

因此,大学与中小学结合共同培养教师的模式已经充分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它已成为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发展趋势。

这意味着过去计划经济下,师范类院校定向式培养中学教师、为国家支撑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局面已经面临被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所取代,这给我们的师范院校生存空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

这对师范类院校来讲既存在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挑战在于,大学对于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将不再是终结性培养,我们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模式应如何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机遇在于在新形势下,原有教育机构已经满足不了教师职后培养培训的要求,今后教师职后培养师范类院校大有作为。

四是教师培养目标的学者化。

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培养目标经历了由经验型教师到技术型教师再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型,而培养目标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培养人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

传统的教师教育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经验,目前世界教师教育除了要求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外,在培养规格定位上更加突出了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要求。

五是教师任用实现证书化。

许多发达国家为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普遍实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互不替代。

今后在我国谋求教师职业也需要具备两类证书,首先要有符合要求的学历学位证书,其次要有符合要求资格认证证书,具备了这两种条件才有执教资格。

摘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

如何培养既能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又能不断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为当今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教师教育作为现代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敏锐把握和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当今对我国教师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包括:教育目标优质化、教育课程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手段信息化等。

关键词: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

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师资的水平与素质,是我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师资培训方面,1983年以前开展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的中小学师资培训,1984年以后进行了以学历补偿教育为重点的培训,1989年以后则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

所有这些改革,都很好地适应了中小学实际状况的需求,可以说做到了有的放矢”。

[1]走进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

如何培养既能满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又能不断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为当今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教师教育作为现代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敏锐把握和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

笔者认为,当今对我国教师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包括:教育目标优质化、教育课程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手段信息化等。

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与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

在此,笔者就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教师教育的改革问题作简要论述,以便抛砖引玉。

一、教育目标优质化趋势回顾20世纪中国的教育,审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我们不得不说,以提高人的素质、重视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是我国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构建面向21世纪需要的现代教育制度的新尝试。

从1999年6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来看,我国教育正面临继20世纪初建立新学、50年代移植苏联教育模式之后的第三次巨变,中国教育从观念到制度都将面临一次根本裂变或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进行“升级换代”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高质量教育,优质、高效的教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接受优质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利益。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接受优质教育不仅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个体一生的命运。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努力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使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社会公认的优质学校。

教育目标优质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基础教育追求优质教育目标,一要解决均衡发展问题,二要开展教育创新。

由于地区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领导者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学校条件不同等因素,使得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上(包括教师质量)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存在严重非均衡发展的状况。

当前人们关注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主要涉及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

在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化进程中,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在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化目标进程中,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优质的教师可以说是优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学校能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服务主要看教师的素质高低。

在基础教育必须走均衡发展道路的要求下,教师教育有必要打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间的壁垒,要着眼于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工作。

众所周知,重点学校优秀教师云集,骨干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很多。

教师教育无论是在培训还是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马太效应”,真正需要进修提高的教师可能很少有进修的机会,特别是“国家级”、“省级”培训的机会。

优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创新。

如果我们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当作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教育自身的变革和创新就必须摆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必须以教育自身的全面创新为前提。

仅仅对应试教育模式的小修小补,是不可能真正实施人们所期望的优质教育的。

优质教育呼唤优质的教师教育,而要建构优质的教师教育,要有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要谋求教师教育的观念、体制、课程及手段等的一系列创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教育创新不能事先设置太多的框框,而是要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过程中,真正重视现代教育理念和一般文化素养的传授和熏陶,把解放教师的思想摆在第一位。

二、学校课程现代化趋势我国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转型,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逐步凸现出来。

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机制无疑是教育的现代化,而课程是学校教育培养人的蓝图,所以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课程现代化。

课程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实现中小学课程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与以往不同,这次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结构不甚合理,严重限制了课程的整体功能。

这次的课程改革在适当降低理科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课时比例的同时,着重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类型。

在课程的结构和类型上增加了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开设了选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品质提升。

在此,我国的教师教育理应引领和推动而不是被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师教育如何迎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也是今天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新的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课程的现代化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知识结构的现代化及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我们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与内容,重新调整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对师范生进行有关新课程的专题教育。

为了使未来的教师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师范院校必须加强教育理论课、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改革力度,重视师范生现代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专业特长以及课程研究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师范院校更要深入研究基础教育,主动与中小学加强合作,把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走新型“院校合作”①的师资培养和培训道路。

另外,新课程的实施更主要的是依靠一线的广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他们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及教育教学技能的更新与提高是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的力度与效果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实施。

探索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新模式,要立足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提高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实效。

三、师资队伍专业化趋势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在现代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

历史上,教师职业经历了从兼职到专职到变成一个行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特征。

从17世纪第一所师范学校在法国诞生,到今天的300多年中,教师职业的培养机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越来越专业化。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