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一:文言断句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试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获取高考语文高分的突破口之一。
从文言文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重大影响看,文言文学习可说是语文素养这棵大树的根,是源头;从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包括古诗词鉴赏及默写等约36分以上)看,文言试题可称之为阅读中的“半壁江山”;从文言文功底对高考作文以及主观题答题语言水平的影响看,文言素质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纵观高考大纲和近年来的高考试卷,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要求的只是浅显文言文,试题难度并不很大,因此文言试题也极易突破,获取高分。
在历年各地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断句、文化常识、分析概括和文言翻译以及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等是经常出现的考点,下面就这几个考点的复习备考,作比较详细的讲解。
考点一:文言断句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对文言断句的考查大多十分关注。
从2014起至2019年,全国课标卷的几套卷子年年都有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文言断句的试题,此外,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等也多年或采用客观题形式或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
以全国课标卷为例,在文段的选取上,往往选取选文中意思较易理解、有少量比较明显断句标志的文段;在个选项的停顿数量设置上,控制在7-9处左右;在各选项错误量的安排上,三个错误选项中,往往是有一处断句错误的有两个选项,另一个选项则有两处断句错误。
解答文言断句题,可分别或综合采用如下方法:一、凭借文段大意断句。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最好能通读文章,从而力求对断句文段的内容有大致的把握。
若能再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以及句意完整与否的角度考虑,那再好不过。
一般来说,对于叙事性文段,要大致清楚它叙了什么事、涉及哪几个人;对于说理性文段,要大致明白它的论点和主要论据是什么;对于对话性文段,应先清楚是哪几人的对话,再根据“曰”“云”“道”等标志性词语和各人的身份和观点,对每人言语的长短进行分析。
比如下面一段文字:“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
”粗读一遍,可知文段所涉及的人物有“昔人”及其妻其子,文段所讲的事件是:“昔人”身上发痒,叫他的儿子、妻子搔痒,可他们总搔不到痒处,于是这个人自己伸手去搔,结果一下子就解决了。
理解意思后来断句就容易多了:“昔人有痒/令其子索之/三索而三弗中/令其妻索之/五索而五弗中也/其人怒曰/妻子内我者/而胡难我/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何则/痒者/人之所自知也/自知而搔/宁弗中乎。
”二、根据对称词语断句。
古汉语讲究句式对称,断句时,可查看文段中有无对称词语或句式,以便利用这些对称词语或句式帮助答题。
比如,要求对这样一段文字断句:“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
”首先可以根据上下文粗略地弄清楚这段文字的大意:写文章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现在的人写文章存在的缺点。
其中,“理致”“气调”“事义”“华丽”属于同一个范畴,“心肾”“筋骨”“皮肤”“冠冕”属于同一个范畴,“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而为冠冕”则都是结构一致的短语,都可以由“以”字领起。
找到了这些对称性词语,就可以据此断句了:“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文为冠冕/今世相承/ 趋末弃本/率多浮艳。
”又如2014年重庆卷文言文阅读题所给的文段:“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找出了其中的对称性词语“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和“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断句就容易了。
三、找出谓语成分断句。
汉语中,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构成一句话的重要成分。
一般来说,只要找准了谓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弄清楚它的主语,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判定该句的意思;如果能找出该谓语的宾语(或补语),则可在其后断句;如果该谓语后面没有宾语(或补语),则应在该谓语之后断句。
应该知道,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断句就方便了很多。
此外,文段所使用的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也可成为断句的标志。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
”文段中的第一个谓语是动词“问”,它的主语是“帝”,宾语是“拒贼之状”,这宾语之后就应断句。
第二个谓语是动词“曰”,其后显然应断开;第三个谓语是动词“用”(采用),它的宾语是“穆宁之言”,其后应断开;第四个谓语是动词“成”,其后没有宾语(或补语),此处应断开;第五个谓语是形容词“奇”,它的主语是“帝”,宾语是“之”,宾语后应断开;第六个谓语是动词“发”,第七个谓语是动词“召”,这两个是连续的动作,可以不断开;第八个谓语是动词“待”,它的宾语是“之”,其后应断开;第九个谓语是“失”,它的宾语是“旨”,其后应断开;第十个谓语是“止”,它的主语是“事”。
至此,完成整个文段的断句。
五、依靠特殊标志断句。
这里的“特殊标志”,主要指某些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下面具体说明。
文言虚词。
(1)用于句首的“若夫、乃夫、至于、于是、虽然、是故、是以、已而、向使、夫、盖、惟”等,这些虚词之前往往可以断开;(2)用于句末的“矣、焉、乎、也、耶(邪)、欤、哉、耳、者也”等,这些虚词之后往往可以断开。
文言句式,主要指一些文言固定句式,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比如“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这段文字,其中的“曰”就明显表示这是“异史氏”说的话;接下来的“满招损”和“谦受益”是两个对称短语;文言虚词“也”也是特殊标志,然后再根据文段中的动词找出它们各自的宾语,就不难得出以下断句结果: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最后,必须指出,解答文言断句题有个基本要求:点断后,每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内容不合情理,那就有可能断错句了。
此外,在利用虚词断句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的“乎”之后就不能断开。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等。
(3)“而”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时,如果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成分且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而”之前断开;但如果“而”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而”的前面断开。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等。
(4)“夫”用作名词或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时,不能点断,如“好夫(译为“那些”)似龙而非龙者也”。
有趣的是,有时还可以将试卷中该文言选下的其他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作为断句的参考。
比如2014年全国课标Ⅱ卷中《韩文传》中的断句题:“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若能参考试卷中第6题C 项“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
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的表述,就容易知道,该句中的“狗马鹰兔歌舞角抵”等词语讲的就是“声色狗马”之事,“不亲万几”就是“不理政事”。
由此,该句可如此断开:“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即时训练】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3.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然后做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B.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C.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D. 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4.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然后做题。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
”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
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蒙遂亦代肃。
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