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分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分析

文言文断句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专题
断句: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文言特殊 的表达形式断句
文言断句是文言阅读综合能力的考查, 是字、词、句综合知识的运用。考生是运用 自己所掌握的文言知识,读懂原文,然后才 能断句,同时在断句时,可以借助文言的一 些特点,帮助我们做好这一题。
①通读文章,理解大意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 中常用字数相同的结构。如:
/ / /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
/ 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在寒冷的时候,对於衣服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既 轻便又暖和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对於 事物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美味才吃(旨:味美的食 物)。人在饥寒的时候,就不顾廉耻了。
四、凭句式断句
利用文言文固定句式的词语, 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例如:与 其……孰若……,得无……乎, 如……何,何以……为,无 乃……乎,奈……何,况……乎, 若……何,谁……者,不亦…… 乎,这些表示文言固定句式的词 语都对我们断句有很好的帮助。
五、凭修辞断句
•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 因此常采用排比、对偶、对称 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 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②先分后总结构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 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 生丧死无憾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 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 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者举贤而任 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 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 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 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二、借助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较多。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 在句首; “而”、“则”、“其”等连词也经 常放于句首; “耳”“乎”“哉”“焉”“也”“ 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 掌握了这些词的用法,会更好地帮助 我们断句。
三、借助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 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句读。如:
【译文】 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
可是夜晚在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 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 “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 信里要说的旨意。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 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 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 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 燕治理得很好。国家倒是 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 人的本意。 现在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类似。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 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 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 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 能而君不御者胜。
翻译: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 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 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 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 所以说:知己知彼的人,百战百胜, 了解自己而不了解敌人的, 胜负几率各半; 对自己和敌人都不了解的, 每战必输 。
一、借助名词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 语。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如人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 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 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论朝臣微观其意
• 名词:湖阳公主 帝 朝臣
• 断句为: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 微观其意。
/ 1、 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①顶真:
•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 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 ②对称:
•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 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 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六、借助结构关系断句
①先总后分结构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 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 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 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 “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 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 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 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