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媒介的负效应举例

新闻媒介的负效应举例

新闻媒介的负效应举例【篇一:新闻媒介的负效应举例】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1、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一方面,新闻事业具有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功能,新闻媒介通过大量的新闻、评论、广告,把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庞杂的信息呈现给受众,为受众的决策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新闻媒介通过新闻选择和议题设置,构筑起虚拟的媒介环境,由于种种原因,媒介环境与真实环境并不一定相等,从而有可能为受众提供错误的信息,误导受众。

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一方面,新闻媒介具有进行宣传,整合社会的功能,媒介不仅将个人与社会连结起来,而且通过广泛的报道与宣传,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彼此的了解与交流。

另一方面,新闻媒介为受众营造的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现实,新闻媒介的出现,使得大量亲身传播为通过媒介的大众传播所取代,人们与世界的联系表面上加强了,实际上却忽略了和身边的人的人际交往。

3、新闻媒介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一方面,新闻媒介具有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的功能。

媒介通过其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向受众传播了大量丰富的知识。

另一方面,媒介所传播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往往良莠不齐,真实性有待考察,失之肤浅,受众沉湎于其中,往往无法独立思考,被媒介牵着鼻子走,而且与媒介的大量接触往往会挤占通过其他渠道学习知识的时间,由此造成思考能力的降低,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下降的危险。

4、新闻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一方面,媒介的出现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从媒介出现以前的纵向比较的习惯,转变为现实的横向比较,从而从安于现状到不满现状,最后来改革现状,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

另一方面,媒介有时会给人带来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诱惑,引发个人的无限欲望,如果这些欲望没有诉诸良好的途径,而是走向极端,就会造成社会的潜在威胁,也对个人的健康发展不利。

5、新闻媒介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一方面,新闻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的信息,沟通人们的联系和交流,大大加快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进步。

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往往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传播煽情信息和黄色新闻,宣扬不健康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与处世方法,这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灵是极大的污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闻媒介不但具有强大的正面作用,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小觑。

因此我们在发展新闻事业的时候,一方面要尽量发展新闻媒介的优势,使其正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要警惕由此产生的负功能,力争将负功能的影响降到最低,促进新闻媒介本身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新闻媒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5级政本一班,051210249)摘要:新闻媒体是把双刃剑。

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既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的纽带和桥梁,又是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工具。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风气的影响,有些新闻媒体逐渐偏离主流方向,朝着娱乐化、低俗化方向发展,各种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强化新闻媒体的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闻媒体;社会;影响引言当今社会,随着新闻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新闻媒体传播渠道是的媒体能够深入到人们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人民生活观念的影响更加深刻,对人们意识的操纵更加得心应手。

由于媒体本身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承担着社会责任,这个社会责任是人民对媒体的期待,一方面是引以投入可以产出的商业性,如利用信息或刊登广告。

这种双重性不仅保证了我国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的根本性质,而且保证了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属性和作为信息产业属性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张力,充分协调以发挥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

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新闻媒介,它追求的是社会效果;而作为产业的新闻媒介,它在企业经营中追求的就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效益。

这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就必然在所有媒介的具体操作中时时表现出来。

因此,新闻媒体必然对社会产生双重影响。

一、新闻媒体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一)主流新闻媒体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新闻媒体大都能突出报道某些包含深意事实、事件或者问题,使之不成为公众议的焦点,并形成媒体所预期的社会舆论或社会情绪,新闻媒体自身的技术特性也决定了它具备了控制舆论导向的力量。

新闻媒体是社会公众信息的来源的筛选者。

人的注意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就是说无论新闻媒体发送的信息有多少能够引起公众注意的信息是有一定的量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有限的公众注意力,公众每天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闻信息,能找到吸引眼球的却很困难。

因此,信息筛选便成了一件新闻媒体必须要做的工作。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具有高度公信力的主流媒体的影响力量被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不在限于一地、一国,而且逐渐扩大到全球。

这些强势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制作人等,决定这社会公众能够读到什么、看到什么和听到什么,最重要的是他们还决定社会公众所读到、看到、听到的信息的表述方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公众的心理倾向。

1994 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也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利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

因此,首先要把“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贯穿到我们新闻媒体的传播中,而坚持党性原则是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认真宣传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体现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准确性、及时性、鲜明性和自觉性。

同时,新闻媒体要以正确地舆论引导人,就要形成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

其次,新闻媒体站在推动社会朝着正确的方面前进的立场上,宣传和报道人民群众在努力创造新生活、改变周围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所取得的高尚成就。

例如98 年长江抗洪,03 年抗击非典,03 年载人航天,08 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等等。

它在奋斗过程中沿袭了中华民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这些精神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也是新闻媒体应该大力弘扬的精神。

通过弘扬这些高尚精神,引导人们奋发向上,进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再次,主流新闻媒体在舆论导向上具备引导、教育、服务等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新闻报道的作品体现出来的。

因此,要严把创作观。

主流新闻媒体创作的都是积极向上、富有感染力,有一定人生哲理的作品。

如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焦点访谈》等许多优秀的栏目和作品,都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新闻媒体对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现象和思潮、风气,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光明的,但不可否认,也有阴暗和罪恶,各个利益集团、各阶层的人们都希望找到一个表达自己思想的渠道,如果一概否定对消极现象和负面信息的报道,就不符合生活的全貌,人们也很难相信都是表扬报道的“正面宣传”,社会上的丑恶行径因为缺少舆论监督将会更加有恃无恐,胆大妄为,更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随着改革开放纵深发展,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也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

党中央、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都希望新闻媒介能够利用舆论工具。

针对改革中出现的不良的社会现象和腐败行为进行有力的监督。

在上级的号召下,各种以舆论监督为主题的节目应运而生,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以及以众多新闻单位共同参与的《中国质量万里行》、《环保世纪行》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1994 日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宗旨,开播后仅3 个月在北京的收视率就由19.4%上升到29.7%。

这个每天仅13 分钟的节目在短短几个月就创出了名牌,那只聚焦荧屏的独特的眼睛赢得了人民群众深深的信赖,在全国收视率稳居30%以上,观亿多人,这在世界电视传播和新闻传媒中也堪称一流。

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取决于“焦点访谈”以关注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已任,从农民负担、市场物价、衣食住行到家庭婚姻、生老病死,无一不纳入视野。

《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有1/3 是批评性和评述性报道,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1、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的瞭望塔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型的时期,具有其他社会发展时期所没有的特点。

新的矛盾和新的社会问题不断表现出来。

在体制方面,由于对原有计划经济的触动是与市场取向的改革同步进行的,原有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表现出顽固性,日益显示出对市场经济因素的抵抗力及对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保护力和再生力,以致法制不健全,法治不到位,权利被扭曲、调控现真空,腐败之风日盛,权钱交易泛化,官僚主义层出不穷,权利内部出现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利益集团,阻碍改革政策的落实。

这种来自体制的阻抗要求新闻舆论监督把“瞭望塔”筑的更高些、更坚固些。

2、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安全阀社会稳定与社会冲突是社会系统中同时存在的对立面,有时缓解,有时剧烈,一个社会是否稳定成熟,往往取决于是否存在着一种可以缓解社会冲突的力量和系统。

在我国,主要倚重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对社会的心理来说,有缓冲功能。

权利腐败是转型时期和现代化工程中的一个通病。

现代化导致腐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不断地创造出获得财富的机会,那些掌握了巨额社会财富的新的社会势力,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政治权利,往往利用手中的财富来收买、贿赂国家公职人员,造成腐化。

第二,政府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随着政府经济权威的扩大和管理的经济活动的增多,使得公职人员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一旦原有的价值观不能制约他们的行为时,他们往往会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腐败对政治稳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削弱政府的行政体系。

所以,腐败往往会引起社会成员对权利阶层的极大不满。

新闻舆论监督一方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遏制腐败的发生,也可以成为民众不满的泄气孔。

当新闻媒体对腐败现象长时间保持沉默时,人民群众的怨气就会增加。

相反,新闻媒体及时地公开曝光一些腐败案件、批评一些腐败行为后,群众就会感到解气、提气。

他们从中看到腐败着应得的惩罚,看到社会的正义与真理,心理就会平和起来,并树立对社会的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