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级大一新闻学概论

2015级大一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第一讲:1.世界新闻学萌芽时期: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1644年《论出版自由》主要观点:“观念的自由市场”“自我修正过程”2.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信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社会公众3.拉斯维尔“五W模式”(传播过程当中的五大环节也即新闻传播活动的要素):Who →Say what→with channel→to whom→what effect传播者受众渠道受众效果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分析效果研究与新闻报道的5W要素进行区分新闻要素5W:who|when|where|what|why+how4.威尔伯·施拉姆《传媒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教材13章一、二节)5.中国新闻学的理论发展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玕《资政新篇》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新闻问题1876年第一篇中文写的新闻学论文发表在《循环日报》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王韬)6.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正式开始确立标志:一个研究会,四个人,三本书一个研究会: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四个人三本书:蔡元培(亲任会长)徐宝璜《新闻学》(中国新闻史上第一部新闻学专著)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中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著作)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第一本新闻发展史著作)第二讲:1.新闻传播活动的途径:人际传播(亲身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2.实践派定义:《纽约太阳报》主编博加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理论派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一一陆定一三个基本特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鲜性;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必须立足于真实性;新闻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事实的报道或反映。

没有报道就没有新闻,新闻具有公开性。

3.辨析:事实之新(事实)or闻听之新(受众)“新近”应立足于“事实之新”,即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新近变动的事实,不仅保证新闻的事实源泉,更重要的是只有保证事实之新,才可能让所有受众接触到的新闻是“新鲜”的,受众群体难以确定,故不能立足于“闻听之新”4.辨析:新闻本源and新闻来源新闻本源:A.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C.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新闻来源:A.指从何处获得,必须准确真实 B.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C.新闻来源途径:记者目击、采访他人、查阅相关资料5.区分:客观报道and客观性报道客观报道:用事实说话。

(以貌似客观的方式陈述意见)客观性报道:事实选择不带偏见;记者超然于所报道事情之外;意见与事实分开。

1、全面2、平衡3、非感情色彩中性词4、直接引语5、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6.新闻要素:构成一条新闻必须材料(5W+H)who|when|where|what|why+how 新闻导语中突出一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注意与拉斯维尔5W进行区别第三讲:1.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最根本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新闻基本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基本要求:观点(正确/鲜明)与材料(真实/典型)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

宣传对新闻的渗透广泛而深入。

2.忽视新闻与宣传区别的危害(结合实例分析)因宣传需要而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因宣传需要而损害客观性原则;因宣传需要而阻挠新闻传播;用传者需要取代受众需求;用宣传价值取代新闻价值。

正确处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尊重新闻传播自身的规律。

3.什么是舆论(定义、特点、社会功能)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

社会功能: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对于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4.舆论与新闻的关系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引导舆论:构筑舆论环境直接或间接发表意见第四讲:1.人类传播发展五个阶段: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2.早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1)无组织——一般不经过专门的媒介机构。

(2)规模小——不是工业化的运作。

(3)不经常性——不定期发行的,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有一期。

(4)定向传播——有明确而具体对象的定向传播,不是面向整个社会。

3.新闻事业出现的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周刊是德国《观察周刊》,它创办于1590年,起初不定期发行,1609年改为每周发行一次。

1660年,在德国的《莱比锡新闻》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最初为周刊,1663年改为日刊,不过它仍然采用书册样式。

1665年11月,英国出现了第一张真正的报纸——《牛津公报》。

呈现特点:采取单张散页形式,头版上放有报头,每版分为两栏。

《牛津公报》是历史上第一张名副其实的新闻纸,也就是报纸。

第五讲:1.为什么说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第六讲:1.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舆论监督(基本功能当中的核心功能)2.新闻事业的附加功能:传授知识、普及教育提供服务、文化娱乐企业经营、赢得利润3.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真实呈现VS信息失真连接世界VS淡漠人际丰富知识VS降低思考改变时空VS诱发欲望促进文明VS污染空气并结合现实生活思考第七讲:1.“社会责任论”的提出(提出背景、如何提出、意义)提出:1947年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又称为“哈钦斯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著名的报告,即《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这是社会责任理论的代表文献。

意义:20世纪50年代成为西方主导性理论2.社会责任理论与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关系:它的基础仍是自由主义理论,只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

社会责任理论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害性。

3.客观主义理论(来源、原则、谁提出、内涵)来源:大众报刊(便士报)是客观原则发育的肥沃土壤。

内涵:客观性内涵,是指传播主体不能用自己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

客观性理论包含两方面内涵:A.新闻客观性是一种理念,是渗透到新闻各个领域的一种专业信念、道德准则和职业理想。

B.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

第八讲:1.新闻自由的内涵:A.传播的自由:采访自由、传递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B.收受的自由:新闻不仅仅是传播自由,新闻自由理解为人民的普遍权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2.知情权:公民能够通过公开渠道公平获取其需要的信息权利。

知情权必须以政府信息公开权来保证。

3.社会控制(新闻媒介控制社会的5种途径):司法控制:用法律手段控制行政控制:行政规定、税收等控制资本控制:公司垄断、广告商控制媒体自律:媒介组织自身管理和新闻从业者的自律。

受众控制:受众消费或以舆论力量对媒介监督4.新闻法规A、国家安全法B、关于新闻诽谤:真实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主要手段C、关于隐私权第九讲:1.微观真实and宏观真实(区别与联系)微观真实:新闻事实反映各要素完全真实可靠,并没有损害性遗漏。

宏观真实:不仅单篇真实,连续不断的报道反映整个现实的真实。

新闻是选取有限的事实加以报道,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有限2.区别新闻真实与本质真实本质真实:事物客观规律、全面情况或者正确立场等等。

“本质真实”不能成为衡量新闻真实性标准,新闻报道真实衡量是:是否符合客观存在。

3.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A.无中生有、凭空捏造B.添枝加叶、虚构情节C.要件残缺、隐瞒事实D.移花接木、偷梁换柱E.捕风捉影、道听途说F.因果不符4.新闻失实的原因政治原因:执政党或政府对新闻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上的错误,会导致失实。

新闻媒介内部原因:A.媒体组织:有偿新闻、新闻炒作泛滥B.新闻工作者自身:缺乏专业素养,用“合理想象”代替采访。

5.中国新闻业的党性原则定义:是指传者站在政党的立场上,以该政党的利益和主张作为选择和评价新闻事实的标准,以维护本党的利益和要求提出:明确、正式提出党性原则的是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1905)体现:A.鲜明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B.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统一C.宣传原则与宣传策略统一D.严肃态度与生动活泼文风的统一指导性、群众性与战斗性原则是党性原则的内在要求,是对新闻工作不同侧面的要求第十讲:1.新闻选择: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熟悉流程图:新闻业务中采访、写作、编辑三个主要环节就是新闻选择的过程。

2.新闻选择的标准:A.新闻定义是第一个标准B.新闻价值标准:·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要的特殊要素的综合。

·学术界总结新闻价值五要素: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

3.什么是新闻价值?结合定义(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要的特殊要素的综合)、五要素(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

)、观念(产生于…)来答+“新闻价值是新闻选择的根本标准”(加例证)4.区分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自身具备的属性,而新闻的价值主要是指新闻的社会效果。

5.新闻传播活动中如何选择事实受到多种标准的影响:(1)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法律规范是不可逾越的关卡,是根本性的标准。

(2)宣传价值、经济利益标准不是在所有新闻传播中都起作用的标准,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3)受众的反馈对新闻选择会有影响。

(4)厘清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第十一讲:1.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A.打造核心竞争力 B.树立公信力核心竞争力与公信力相辅相成核心竞争力and公信力(定义及二者关系,举例说明)2.中国新闻业的运作模式“双轨制”: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即我国的新闻媒介在编辑部门必须恪守党性原则,属于事业部门,在经营管理方面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是作为企业。

3.如何理解中国新闻业的双轨制评价(正、反)结合自己的理解A.双轨制按照我国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要求,从整体来看是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从注重传播忽视经营,转变为传播为主,兼顾经营从重视传者意图忽视受者,转变为二者兼顾从过去注重宣传转变为新闻与宣传兼顾从过去单纯的行政调控转变为行政调控与利益调控兼顾B.但双轨制本身矛盾重重,具有先天的缺陷,在政治和市场这双重制约力量中发展C.当新闻事业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企业属性只能向意识形态属性让步,产业属性是建立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新闻事业的企业性质受制于事业性质当代中国新闻业必须在双重基本属性下运行,必须在产业和事业中求得平衡,必须在社会效益的追求中谋求统一这种双重制约或约束,使得“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模式是非常实际而现实的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