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T的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关系如图所示。
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Y与Z能形成Z2Y、Z2Y2型离子化合物,Z与T能形成化合物Z2T。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简单离子半径:T>Z>YB.Z2Y、Z2Y2所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C.由于X2Y的沸点高于X2T,可推出X2Y的稳定性强于X2TD.ZXT的水溶液显弱碱性,促进了水的电离【答案】D【解析】【分析】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2倍,R可能为C元素或S元素,由于图示原子半径和原子序数关系可知R应为C元素;Y与Z能形成Z2Y、Z2Y2型离子化合物,应为Na2O、Na2O2,则Y为O元素,Z为Na元素;Z与T形成的Z2T化合物,且T的原子半径比Na小,原子序数T>Z,则T应为S元素,X的原子半径最小,原子序数最小,原子半径也较小,则X应为H元素,结合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题目要求解答该题。
【详解】根据上述推断可知:X是H元素;Y是O元素;Z是Na元素;R是C元素,T是S元素。
A.S2-核外有3个电子层,O2-、Na+核外有2个电子层,由于离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当离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T>Y>Z,A错误;B. Z2Y、Z2Y2表示的是Na2O、Na2O2,Na2O只含离子键,Na2O2含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因此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不相同,B错误;C.O、S是同一主族的元素,由于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而H2S分子之间只存在范德华力,氢键的存在使H2O的沸点比H2S高,而物质的稳定性与分子内的共价键的强弱有关,与分子间作用力大小无关,C错误;D.ZXT表示的是NaHS,该物质为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HS-水解,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结合形成H2S,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中c(OH-)增大,最终达到平衡时,溶液中c(OH-)>c(H+),溶液显碱性,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D。
【点睛】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及位置关系应用的知识,根据原子结构特点及元素间的关系推断元素是解题的关键,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
2.已知:FeCl3(aq)+3KSCN(aq )3KCl(aq)+Fe(SCN)3(aq),平衡时Fe(SCN)3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T 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与B点相比,A点的c(Fe3+)大B.加入KCl固体可以使溶液由D点变到C点C.反应处于D点时,一定有υ(正)<υ(逆)D.若T1、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答案】C【解析】【详解】A.由图象可知,A点c[Fe(SCN)3]较大,则c(Fe3+)应较小,故A错误;B.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浓度分析,化学平衡为Fe3++3SCN -Fe(SCN)3,加入少量KCl固体,溶液中Fe3+、SCN-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C.D在曲线上方,不是平衡状态,c[Fe(SCN)3]比平衡状态大,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故C 正确;D.随着温度的升高c[Fe(SCN)3]逐渐减小,说明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K也在变小,所以T1、T2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故D错误;故选C。
3.向某二元弱酸H2A水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混合溶液中lgx(x为-2c(HA)c(H A)或2--c(A)c(HA))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H=7时,存在c(Na+)=c(H2A)+c(HA-)+c(A2-)B .直线Ⅰ表示的是lg -2c(HA )c(H A)随pH 的变化情况C .2-2-2c (HA )c(H A)c(A )=10-2.97 D .A 2-的水解常数K h1大于H 2A 电离常数的K a2 【答案】B 【解析】 【分析】二元弱酸的Ka 1=-2c(HA )c(H A)×c (H +)>Ka 2=2--c(A )c(HA )×c (H +),当溶液的pH 相同时,c (H +)相同,lgX :Ⅰ>Ⅱ,则Ⅰ表示lg -2c(HA )c(H A)与pH 的变化关系,Ⅱ表示lg 2--c(A )c(HA )与pH 的变化关系。
【详解】A .pH =4.19,溶液呈酸性,若使溶液为中性,则溶液中的溶质为NaHA 和Na 2A ,根据物料守恒,存在c (Na +)>c (H 2A )+c (HA -)+c (A 2-),故A 错误;B . 由分析:直线Ⅰ表示的是lg -2c(HA )c(H A)随pH 的变化情况,故B 正确;C . 2-2-2c (HA )c(H A)c(A )=-2c(HA )c(H A)÷2--c(A )c(HA )= 1.224.191010-- =102.97,故C 错误; D .pH =1.22时和4.19时,lgX =0,则c (H 2A )=c (HA -)、c (HA -)=c (A 2-),Ka 1=-2c(HA )c(H A)×c (H +)=c(H +)=10-1.22,K 2=2--c(A )c(HA )×c (H +)=c (H +)=10-4.19,A 2-的水解平衡常数K h1=144.191010--=10-9.81<10-4.19=Ka 2,故D 错误;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酸碱混合的定性判断及溶液pH 的计算,明确图象曲线变化的意义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物料守恒及溶液酸碱性与溶液pH 的关系,D 为易难点。
4.常温下,将等浓度的NaOH 溶液分别滴加到等pH 、等体积的HA 、HB 两种弱酸溶液中,溶液的pH 与粒子浓度比值的对数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点时,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约为1×10-10 mol·L-1 B.电离平衡常数:Ka(HA)< Ka(HB)C.b点时,c(B-)=c(HB)>c(Na+)>c(H+)>c(OH-)D.向HB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pH=7时:c(B-)> c(HB) 【答案】B【解析】【详解】A. a点时,()()-c Algc HA=0,c(A-)=c(HA),溶液为酸和盐的溶合溶液,pH=4,抑制水的电离,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约为1×10-10 mol·L-1,选项A正确;B.()()-c Algc HA=0,c(A-)=c(HA),电离平衡常数:Ka(HA)=()()()+-c H c Ac HA=()H+c=10-4mol/L;()()-c Blgc HB=0,c(B-)=c(HB),电离平衡常数:Ka(HB)=()()()+-c H c Bc HB=()+c H=10-5mol/L,Ka(HA)> Ka(HB),选项B错误;C. b点时,()()-c Blgc HB=0,c(B-)=c(HB),pH=5,c(B-)=c(HB)>c(Na+)>c(H+)>c(OH-),选项C正确;D. 向HB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pH=7时,()()-c Blgc HB>0,c(B-)> c(HB),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5.反应A+B→C+Q(Q>0)分两步进行,①A+B→X+Q(Q<0)②X→C+Q(Q>0)。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总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是()A.B.C .D .【答案】D【解析】【详解】由反应A+B→C+Q (Q>0)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和B的能量之和大于C的能量;由①A+B→X+Q(Q<0)可知,该步反应是吸热反应,故X的能量大于A和B的能量之和;又因为②X→C+Q(Q>0)是放热反应,故X的能量之和大于C的能量,图象D符合,故选D。
6.某同学用Na2CO3和NaHCO3溶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验前两溶液的pH相等B.实验前两溶液中离子种类完全相同C.加入CaCl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一样多D.加入CaCl2溶液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CO32-+Ca2+===CaCO3↓【答案】B【解析】碳酸根离子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根离子,所以同浓度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碳酸氢钠,故A错误;Na2CO3和NaHCO3溶液中都含有Na+、HCO3-、CO32-、H+、OH-,故B正确;加入CaCl2后,Na2CO3溶液中发生反应:CO32-+Ca2+═CaCO3↓,NaHCO3溶液中发生反应:2HCO3-+Ca2+=CaCO3↓+CO2↑+H2O,故CD错误。
7.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选项操作现象结论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B.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C.打开分液漏斗,向装有Na2CO3的圆底烧瓶中滴加HCl,将产生的气体通入Na2SiO3水溶液中Na2SiO3水溶液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证明酸性强弱为:HCl>H2CO3>H2SiO3D.CaCO3悬浊液中滴加稀Na2SO4溶液无明显现象K sp小的沉淀只能向K sp更小的沉淀转化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CO32-、SO32-等,A错误;B.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S2O32-+2H+=S↓+SO2↑+H2O,产生淡黄色沉淀和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B正确;C.向装有Na2CO3的圆底烧瓶中滴加HCl,产生的气体为CO2,其中混有杂质HCl,应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再通入Na2SiO3水溶液中,C错误;D.在一定条件下,K sp小的沉淀也能向K sp大的沉淀转化,D错误;故选B。
8.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测定海带中碘元素的含量,依次经过以下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灼烧海带:B.将海带灰溶解后分离出不溶性杂质:C.制备Cl2,并将I-氧化为I2:D.以淀粉为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答案】B【解析】【详解】A. 灼烧需在坩埚中进行,不能选烧杯,A项错误;B. 将海带灰溶解后分离出不溶性杂质采用过滤操作,过滤需要玻璃棒引流,图中操作科学规范,B项正确;C. 制备Cl2,并将I-氧化为I2,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应该用饱和食盐水,尾气需用氢氧化钠吸收,C项错误;D. Na2S2O3为强碱弱酸盐,因S2O32-的水解使溶液呈现碱性,所以滴定时Na2S2O3应该放在碱式滴定管中,而不是酸式滴定管,D项错误;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