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阅卷反馈
一、立意分析
本材料是写的一件事,陈述对象是港大和落榜生,立意角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从校方讲是尊重,鼓励,人文关怀、创新做法等;从学生讲,谈的是如何面对失败。
不能以最后一句格言断章取义,只选取校长那句话写。
这是材料作文,接近时评文,必须紧扣一个立意对材料有深入的分析。
不能得出观点就天南海北泛泛论证,文笔再好,也只能是二类。
二、阅卷标准
一等,52分以上;二等43--51;三等,36--42;跑题根据语言30--36;其他情况与高考要求一样。
其中以格言意思切入立意的,最高不超过48分。
三、学生的主要问题
1、断章取义,仅仅关注信中的格言。
谈苦与乐的关系等等。
2、不会分析材料。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这么做是一种高校对失败者的尊重、鼓励或人文关怀,可以让落榜者感受社会的鼓励,重新竖起面对失败的信心,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温暖,体现了一种教育的境界和情怀。
很少有同学谈到这是高校对教育、对录取工作的一种创新做法。
3、对题干中“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视而不见。
写作时,虽然立意不错,但脱离材料,直接天南海北空谈道理。
不能紧扣材料议论分析,然后拓展联想。
4、举例不当。
例子和材料中的事件不同质。
比如材料中的尊重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尊重,是对失败者的尊重与教育,大部分同学举出的例子脱离了这个基本性质,导致文章空洞。
5、泛泛而谈,不能写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写尊重,这种尊重体现了一种情怀,是对人的一种鼓励,给失败者以温暖,是一种社会教育,是建立在对失败者和成功者平等对待基础上的一种尊重。
这样写——尊重、情怀、鼓励、温暖、教育等概念关系就清楚了,而且透过尊重挖掘到了材料中这个尊重的“特殊属性”,窥见了本质。
学生往往没有这个认识的高度和深度,还需要加强立意训练。
6、不少学生谈苦乐人生,平常心看待苦乐。
不能从语法角度分析,苦乐之间是条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