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 溶解与乳化

课题 溶解与乳化

课题 溶解与乳化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科粤版第七章《溶液》第一节的内容, 在前几章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接触过多种物质的溶液,为本章系统学习溶液知识打下了基础。本节主要内容为溶
液概念以及溶解现象。是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也是中考的必考考点。在整个初中
化学学习中非常的重要,也是较难理解掌握的,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
教学中要多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归纳本节知识。认
识和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从而使学生建立溶解、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也初步认识了
悬浊液和乳浊液。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为系统地学习酸碱盐知
识作好铺垫,本节课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溶液
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密切将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
生活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促进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5、知道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问题,树立
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
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
重点:(1)培养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建立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难点: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且学生在前几章已经接触到一些
溶液(如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可以多举些贴近生活的例子(如:糖水、葡萄糖注射液、
汽水),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溶液概念。探究实验相对安全简单,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
本实验操作能力,要尽可能让学生动手。
2、教法分析 以学生熟悉的溶液的应用为导入,以问题为主线来创设学习情景,积极
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形成观察、实验、思维、自
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应用图片、实验、动画等多媒
体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提炼信息,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将抽象概念直观化、具体化,为形成
概念埋下伏笔。
3、学法分析 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动手实验和记录、归纳法、比较
法、分析法来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烧杯、试管、药匙、蒸馏水、蔗糖、食盐、硫酸铜晶体、
食用油、泥沙等。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 溶液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前面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
溶液,(如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等。)那么,什么是溶
液呢?溶液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节我们学习有关溶液的一些知识。
(二)、[讲授新课] [观察活动] 认识溶解现象
在5个烧杯中各加入少量的硫酸铜晶体、氯化钠、蔗糖、泥沙、植物油,再加入大
约15mol的水,充分搅拌,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所观察的现象)
[生汇报] (1)硫酸铜晶体“消失”了,液体由无色变成了蓝色、澄清透明。
(2)蔗糖“消 失了,液体无色澄清透明。
(3)氯化钠“消 失了,液体无色澄清透明。
(4)泥沙搅拌浑浊,静置分层。
(5)植物油搅拌浑浊,静置分层
[思考]:1 、充分搅拌后,你还能看到这些物质吗?(看不到,消失了,这种现象叫溶
解。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辅助板书无色(蓝色)澄清透明 能溶物质,浑浊 分层 不溶
物质)
2、为什么这些固体会“消失”水中呢?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3、观察硫酸铜溶于水后,颜色深浅各处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均一性)
4、静置放置后,固体与液体会分离吗?说明了什么?(稳定性)
5、溶解后得到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

[讲 解] 在硫酸铜、蔗糖和氯化钠固体中加入水以后,它们逐渐溶解分散,好像“消失”
了一样, 最后形成一种透明、均一而稳定的混合物。硫酸铜、蔗糖和氯化钠可以在水中“溶
解”称为“可溶物质”。泥沙和植物油在水中难溶解,称为“不溶物质”。可溶物”消失在水
中的过程,我们称为“溶解现象”。形成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板 书] 溶液 、溶质、溶剂的概念
一溶液: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均一而稳定的混合
物。
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一种或多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种)
特征 均一:指溶液各部分组成、浓度和性质都完全一样;
稳定:指条件不变时,组成不会改变。( 溶质与溶剂不会分离)
思考: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的关系?溶液的体积与溶质的体积、溶剂的
体积呢?(板书)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提问] 请大家说说,我们刚才配制的这些溶液中溶质分别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讲 述] 溶液由溶质在溶剂里溶解而成。细沙石难溶于水,所以细沙石不是水的溶质, 水
也不是细沙石的溶剂,因而也不能形成溶液。
[讲述] 悬浊液:由不溶性固体小颗粒(如泥沙)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浊液称为悬浊液。
乳浊液:由不溶性小液滴(如油滴)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浊液叫做乳浊液。
[讨论] 溶液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1)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快;(2)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如养料溶于水
形成溶液才能被动植物吸收。(3)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提问] 溶质只能是固体吗?溶剂只能是水吗?(图片展示溶质与溶剂的区分)
注意:1水是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做溶剂,未指明溶剂时,溶剂一般为 水。 2 物
质溶解时若发生化学反应,则反应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一定有反应 生成的可溶物,可能
有剩余的可溶性反应物。
(问)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水的名称可以省略)
观察下列溶液的全称和对应的简称,你会给溶液命名吗?
全称:硫酸铜水溶液 氯化钠水溶液 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碘的酒精溶液
简称:硫酸铜溶液 氯化钠溶液 无 无
全称:溶质名称溶剂名称
简称:水做溶剂,可以省略。
怎样使溶质在溶剂里更快的溶解?
[板 书] 二.影响溶解的因素
[探究活动] 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假设
问题 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设 问] 上述活动的三个实验中,如果烧杯的大小不一、水的量或所取的晶体量不同,还能
得出上述结论吗?
[讨论交流] “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三)、交流与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图片)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匀、稳定。
3.组成溶液的质量等于其中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和。
4.溶质或溶剂可以分别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只要它们相互分散,组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便可成为溶液。
5.溶解速度与温度高低、溶质颗粒大小以及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
(四)课堂检测
[练一练]: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1)澄清石灰水 (2)稀硫酸 (3)食盐和蔗糖的水溶液(4)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5)
一定质量的锌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到的溶液
2.下列溶液不是以水作溶剂的是( ) A.医用酒精 B.碘酒 C.雪碧 D.葡萄糖注
射液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B.溶液是一种纯净
物 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D.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
4.你会算吗? 在室温时,将40g食盐放入于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还有4g固体剩余。
则此时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g。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197第5题
2.判断:(1)溶液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2)均一、稳定是溶液与浊液的本质区别。
(3)某浓度的食盐溶液,取出部分后,剩余的浓度变小。
(4)溶液的特征是“均一”,即同溶液各处的浓稀一样,性质相同。
(5)将食油滴入装水的试管内,充分振荡,所得到的液体中食油是溶质,水是溶剂。

板书设计 溶解与乳化

溶质 溶剂
固体
液体 液体
气体

一种或几
种物质
另一种

物质
溶液

分散 均一、稳定

混合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