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新

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要新

发病又有温燥与凉燥之不同
俞根初所言:“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 之者多病风燥,此属凉燥,较严冬风寒为 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 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
“温燥”----燥邪与风热并见,多发于初秋, 治当疏风润燥,桑杏汤
“凉燥”----燥证与风寒并见,多发于深秋、初 冬 治当辛苦温润,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 不凉为原则,杏苏散
予清宣温燥之剂。处方如下:
蜜炙麻黄3g, 桑叶10g, 光杏仁10g,
桔梗4g, 生草3g, 大贝母10g,
前胡10g, 南沙参10g,佛耳草12g,
炒牛蒡子10g,枇杷叶10g(去毛蜜炙),
一支黄花15g
7剂。
12月30日二诊时咳嗽基本消失,大便欠实。 原方去炒牛蒡子继服7剂,咳未再作。
五、重视整体、内外合治、脏腑 兼顾
常用方药
宣肺止嗽汤,药用:炙麻黄、杏仁、 桔梗、前胡、大贝母、橘皮、金沸草等。
宣肺药首选麻黄,麻黄药性辛散宣通,既可 宣通肺气之郁闭,用于治疗肺气不宣之咳嗽;又 具苦降之性,可平肺气之上逆,故对肺气壅遏, 宣降失司之咳嗽更为适合。杏仁、桔梗、前胡、 大贝母、橘皮、金沸草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与 麻黄相伍,共奏宣肺止咳之功功
气虚外感咳嗽
咳嗽时轻时重,遇风、受凉咳嗽加重,舌 质多偏淡,脉多浮而重按无力
治疗特点:宣肺化痰止咳的基础上,多伍 用党参、黄芪等品以扶正祛邪
党参与陈皮 黄芪与知母 仙鹤草和功劳叶
阴虚外感咳嗽
平素易上火,易感受温燥之邪。干咳、痰少质粘 不易咯出,秋燥当令,往往症状加重。
治疗特点:慎用燥药,并伍用养阴生津之品, 轻者加芦根、梨皮、沙参等品, 阴伤较重,可加用麦冬、玄参、生地等品;
或用清燥救肺汤为主方加减。 阴虚挟痰湿者,可加用苍术、元参、侧柏叶、
藿香等以养阴祛湿, 气阴两虚者,可加用生脉散。
阳虚外感咳嗽
对寒邪敏感,往往遇寒咳重而遇暖咳减, 咯痰清稀量多,多伴有畏寒怕风,或后背 自觉有凉气等
加用干姜、细辛、五昧子。
若阳虚明显,肢冷、舌淡、脉沉者,可加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夏令暑热袭肺,或因夏暑贪凉,肺气不 宣,或因暑湿熏蒸,肺气不清;
秋令气燥,最易耗伤肺津; 冬令寒盛,多致肺闭不宣; 春令主风木,风邪袭肺,风热居多。 以上可在辨证的基础上,酌情加减用药。
二、病因六淫,重在宣通肺气
病机与治则:
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内舍于肺, 肺气不宣、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祛邪利肺、因势利导,使肺气宣畅则咳嗽 自止。
审痰:
咳而少痰的多属燥热津伤; 多的属兼夹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而稀薄的属风、属寒; 痰黄而稠者属热; 痰白质粘者属阴虚、燥热; 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的多属素体肺家虚寒; 痰中带血,多为肺热或燥邪伤肺; 如脓血相兼的,为痰热瘀结成痈之候;有热腥味
或腥臭气的为痰热。
鼻咽部症状 :
咽部充血或有咽痛者,为风热蕴结咽喉; 咽干燥痒而咳者,多为肺津阴伤; 咽痒欲咳者,或为风,或为气火,或为津
伤所致; 咽中有痰滞感,咳而不畅,提示痰气交阻 鼻塞流清涕,或有喷嚏,多为风伏肺窍; 鼻流浊涕或有头昏头痛,多属风热伏窍。
咳与季节的关系 :
四时六淫,邪各有侧重,辨治外感咳 嗽,尚需注意季节对咳嗽的影响,如
《温病条辨》所说:“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 佐以甘辛”。
病案举例
患儿,7岁,于冬月十二月就诊
咳嗽1周,痰少质粘,咳吐困难,无明显发 热,微有鼻塞,口干咽干,胃纳可,二便 尚调,舌苔薄黄而少津,脉浮。周老认为, 此乃属燥咳,辩证属外感温燥、邪在肺卫 之证,燥邪袭人,肺先受之,肺失清肃, 温燥灼液,故咳嗽少痰,痰粘难咳,咽干 口干;肺合皮毛,感邪轻浅,故身热不显, 且有鼻塞表现。
治法:解表散寒、清肺泄热并施。 处方:麻杏石甘汤
《类证治裁》卷二云:“寒包热,热郁肺俞, 遇秋冬寒凉辄发咳,寸脉坚,声音窒,但 解其寒而热自散。麻杏石甘汤或金沸草 散。”
陈寒伏肺,仍当宣散
陈寒伏肺--因初始误治失治,常迁延反 复,时轻时重,遇冷则加重,咳声不扬, 胸闷不畅,咳痰色白,舌淡苔白。
临证加减
如:表寒明显配苏叶、荆芥; 肺热内郁配生石膏、知母; 痰热蕴肺配黄芩、桑白皮; 咳嗽迁延配百部、紫苑、款冬花; 咳逆痰壅配苏子、莱菔子; 痰稠胸闷配半夏、厚朴 口干舌红配南沙参、麦冬等。
注意“寒包火”
风寒客肺,未能及时宣散,郁而化热, 而表寒未解,或肺有蕴(痰)热而外感风 寒,表现“外寒内热证”者,即所谓的 “寒包热”、“寒包火”。
周仲瑛教授治疗外感咳嗽心法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朱佳
周仲瑛教授பைடு நூலகம்介
周仲瑛教授是著名中医中医学家、首批国 家级名老中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医药领域)传承人,悬壶数十载,精 于医理,工于临床,学验俱丰,一直为同 仁所推崇,病家所信笃。
外感咳嗽的定义
外感咳嗽--是指机体因感受外邪致肺气 失于宣降而出现的咳嗽。
病程虽长,亦属外感范畴,仍当宣散。
用药宜动,不宜静,静则变生他病。
三、风为主导,疏风为先
风为六淫之首
六淫犯肺,风常为先导,或挟寒、或 兼湿、或挟热、或挟燥,上受犯肺。
因於风寒者疏风宣肺散寒,兼湿者又 当配伍燥湿化痰之品,因於风热者疏风清 热肃肺,因於风燥者疏风清肺润燥,邪祛 咳自止。
风邪含义的扩展
临床特点: 咳嗽伴有肺卫不和症状,病程较短; 感冒后咳嗽反复不愈,病程较长; 以喉痒欲咳,痰吐白粘为主要症状者。
均属外感咳嗽范畴。
辨咳: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 重,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
咳声气粗,咽痛或干痒者,多为外感风热; 干咳无痰或痰少胶粘,多为风燥伤肺; 咳嗽以白天间断为主,病性较轻; 昼夜均咳,夜不能卧者,病性较重。
致病特点,表现为喉痒、阵咳、反复发作,时轻 时重,遇感触发等。
风邪还应包括了多种的过敏致病因素,如吸入花 粉、烟尘、异味气体、尘螨、动物毛屑等。
治疗仍当宣散、疏风,中医之祛风药,寓有抗变 态反应作用者颇多,如麻黄、苏叶、防风、荆芥、 蝉蜕、苍耳草等。
四、燥邪伤肺,当别温凉差异
“燥胜则干”。燥热灼津,肺失清润,为共 同病理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