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咳嗽的中医分类治疗方法【内容充实】

咳嗽的中医分类治疗方法【内容充实】

咳嗽的中医分类治疗方法
一般可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等三型,以风热咳嗽最为常见。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咳白稀痰,鼻塞流清涕,咽痒,头身酸痛,恶寒发热,无汗。

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肺气不宣,故咳嗽频作;风寒上受,肺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咽痒;风寒外束,郁于肌表,卫外之阳被遏,故头身酸痛,恶寒发热,无汗;寒邪郁肺,气不布津,故痰白而稀。

脉浮或浮紧,舌苔白,皆风寒之征。

(2)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频剧,咳痰黄粘,咯痰不爽,咽痛口干,恶风发烧,出汗。

苔薄黄,舌边尖红,脉数或浮滑。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频剧;风热伤津,故痰黄粘,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出现恶风发烧,出汗;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在表之征。

(3)燥热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咳少量稠粘痰,不易咯出,口干咽燥,咳甚胸痛,或痰中带血丝,或有微寒身热。

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浮稍数。

证候分析:燥热伤肺灼津,肺失清润,故干咳无痰,或咳少量稠粘痰,不易咳出,口干咽燥;燥热袭肺,肺气不利,故胸痛;燥热伤肺络,故痰中带血丝;燥热犯表,卫气失和,故见微寒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浮稍数皆为燥热之征。

中医治疗
(1)风寒咳嗽: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或止嗽散加减。

三拗汤重在宣肺散寒,主治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胸满气急。

方中麻黄散寒平喘;杏仁宣肺止咳;甘草协调诸药。

止嗽散止咳化痰兼解表邪。

方中荆芥疏风解表;百部、紫苑润肺止咳;白前、桔梗、陈皮宣肺、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如恶寒无汗,全身酸痛明显,可加苏叶、防风以解表寒;如纳呆、胸闷、苔白腻,可为加半夏、厚朴以燥湿祛痰。

(2)风热咳嗽: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本方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清热;桔梗、芦根、杏仁、甘草宣肺止咳,清热生津;甘草兼有调和诸药之功。

如肺热盛加黄芩、知母;咳重加百部、紫菀、浙贝;口渴甚者加花粉;咽痛重者加板蓝根、元参。

(3)燥热咳嗽: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润肺止咳。

方中桑叶、豆豉辛凉解表;杏仁、贝母宣肺止咳化痰;沙参、梨衣、山栀清热润燥生津。

若燥热重者加麦冬、石膏、知母;口干重者加芦根、玉竹;痰有血丝加白茅根、白芨。

另有凉燥咳嗽证,证候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恶寒发热,无汗。

苔薄白而干,脉浮稍紧。

方用杏苏散(杏仁、苏叶、橘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酌加款冬、百部以温润止咳;如恶寒、无汗明显者可加防风、荆芥。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属中医外感咳嗽,以外邪为主因,故治法应以祛邪为主;又因病位于肺,便当宣肺为先。

临诊时应注意外感咳嗽初起时大忌敛肺补涩,因它能使肺气不畅,外邪内留,痰浊不易清除,咳嗽加剧;另外宣肺不宜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中药
(1)通宣理肺丸,2丸,每日2次,用于风寒咳嗽。

二母宁嗽丸,2丸,每日2次,用于风热咳嗽较重者。

橘红丸,2丸,每日2次,用于风热痰多者。

羚羊清肺丸,2丸,每日2次,用于风热咳嗽热重者。

养阴清肺丸,2丸,每日2次,用于燥热咳嗽伤阴明显者。

(2)百部60g、杏仁120g、冰糖60g,共研细未,每次服3g,每日3次。

用于一般咳嗽。

(3)批粑叶10g、杏仁10g、苏叶10g,水煎服。

用于风寒咳嗽。

(4)黄芩10g、瓜篓30g、鱼腥草30g,水煎服。

用于风热咳嗽。

(5)桑叶20g、枇杷叶10g、麦冬10g,水煎服;用于燥热咳嗽。

预防
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消除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呼吸道刺激。

吸烟者戒烟。

加强体育运动,适当进行耐寒锻炼,如坚持冷水洗脸,冷水洗浴,条件许可亦可冷水游泳,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积极防止呼吸道感染,因它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诱发因素。

体虚易感冒者,可适当服用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类方药以益气固表。

在感冒或流感的流行期,可用食醋杀灭空气中的的病毒。

一般每立方米空间用5至10ml食醋蒸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