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一、实验目的:1.了解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的优缺点。
2.掌握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
3.用亚甲基蓝水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碳、硅藻土、碱性层析氧化铝比表面积。
二、实验原理:① Langmuir 吸附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以及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大多数固体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与固体对气体的吸附很相似,可用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来处理。
Langmuir 吸附理论的基本假定是:a)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b) 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c) 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d) 吸附剂一旦被吸附质覆盖就不能被再吸附;e) 吸附平衡时,吸附和脱附建立动态平衡;f) 吸附平衡前,吸附速率与空白表面成正比,解吸速率与覆盖度成正比。
根据以上假定,推导出吸附方程:设固体表面的吸附位总数为N ,覆盖度为θ,溶液中吸附质的浓度为c ,根据上述假定,有?)c (kr= kN (1-为吸附速率常数) 吸附速率: 1 1吸? = rkN(k 为脱附速率常数)脱附速率: -1 -1脱?? N = N (1-k )c 当达到吸附平衡时: r= r 即 k -11 脱吸Kc :由此可得 (1)吸 θ? 1?Kc 吸式中K=k/k 称为吸附平衡常数,其值决定于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性质及温11-吸度,K 值越大,固体对吸附质吸附能力越强。
若以q表示浓度c 时的平衡吸附量,吸? =q/: q 以q 表示全部吸附位被占据时单分子层吸附量,即饱和吸附量,则?? q 代入式(1)得)(2 式中:K 为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也称为吸附系数,与吸附质、吸附剂性质及温度有关,其值越大,则表示吸附能力越强;q 为平衡吸附量,1g 吸附剂达吸附平衡时,吸附的溶质的物质的量(mg/g );q 为饱和吸附量,1g 吸附剂的表面∞上盖满一层吸附质分子时所能吸附的最大量(mg/g );c 为达到吸附平衡时,溶 质在溶液本体中的平衡浓度。
.② 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溶液吸附法的吸附质一般用亚甲基蓝、苯酚、硬脂酸等,水溶性吸附质广泛应用于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由于在所有染料中亚甲基蓝具有最大的吸附倾向,故本实验选用亚甲基蓝作为吸附质,以活性碳、硅藻土、碱性层析氧化铝作为固体吸附剂。
亚甲基蓝()具有以下矩形平面结构:Methylene Blue trihydrate3 。
7.6×3.25 ?摩尔质量为319.85g/mol,阳离子大小为17.0 ×2,侧面吸附投影面135?亚甲基蓝的吸附有三种取向:平面吸附投影面积为22。
,端基吸附投影面积为积为75 ?39.5 ?对于非石墨型的活性碳及硅藻土,亚甲基蓝可能不是平面吸附而是端基吸附,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在单层吸附的情况下,1mg亚甲基蓝的覆盖面积可按2计算。
而对AlO2.45m则可能是侧面吸附。
32本实验将定量的三种固体吸附剂与一定量的亚甲基蓝溶液相混合,在常温下振荡,使其达到吸附平衡。
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附前后亚甲基蓝溶液的浓度。
从浓度的变化求出每克活性碳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量q。
q=(3)式中:q为吸附量(mg/g),c为亚甲基蓝原始浓度(ppm),c为亚甲基蓝平0衡浓度(ppm),w为固体样品重(g)。
求出三种固体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饱和吸收量后,就可以由下式求出各种固体比表面积。
S=qa)4(式中:q为吸附量(mg/g),a为1mg亚甲基蓝覆盖固体的面积,对活性碳和2。
2.45 m 硅藻土为③Lambert-Beer定律:根据光吸收定律,当入射光为一定波长的单色光时,某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及溶液层的厚度成正比I?bc?lg?kcA?? (5)I0AII?b为摩尔吸光系数,为入射光强度,为吸光度,为透过光强度,式中,0c 为溶液浓度。
为光径长度或液层厚度,由于同一种溶液在不同波长处测得吸光度不同,为提高测量灵敏度,将吸光度A对波长作图得溶液吸附曲线,工作波长就选取在吸光度A最大处。
处活性碳吸445nm但在。
665nm和445nm个吸收峰:2亚甲基蓝溶液在可见区有.附对吸收峰有很大的干扰,故本试验选用的工作波长为665nm,并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实际测量。
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一般由五部分组成:三、仪器和试剂:1)、仪器:722型光电分光光度计及其附件1台(如下图Fig#1);康氏振荡器1台(如下图Fig#2);分析天平一台;烘箱一台;容量瓶:1000ml 1只,100mL 5只,50mL 1只;移液管:5ml 1支,10ml 1支;具塞锥形瓶:100mL 3个;长颈玻璃漏斗3只;烧杯:50ml 4个;洗瓶一个;洗耳球一只;滴管若干。
2)、试剂:亚甲基蓝(100ppm标准溶液);粉末状非石墨型活性碳;硅藻土;碱性AlO。
3 2实验装置图:四.康氏振荡器 Fig#2型光电分光光度计Fig#1 722.四、实验步骤:样品活化步骤略去。
1、吸附量的测定准确配制100ppm亚甲基蓝1000ml。
取100ml具塞锥形瓶3只,洗涤烘干。
分别准确称取活性碳0.01g;硅藻土0.1g;碱性AlO0.3g,(实际各试剂称取量 3 2见表Tab#1)各置于一个锥形瓶中,编号。
再分别加50ml(容量瓶取)100ppm亚甲基蓝溶液,加塞后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5h。
2、配制亚甲基蓝标准溶液用移液管吸取1mL,3mL,5mL,8mL,10mL浓度为100ppm的标准亚甲基蓝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
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定容摇匀,即得1ppm、3ppm、5ppm、8ppm、10ppm的标准溶液,待用。
亚甲基蓝溶液的密度可以用水的密度代替。
3、选择工作波长对于亚甲基蓝溶液,工作波长为665nm,由于各台分光光度计波长刻度略有误差,应自行选取工作波长。
可取3ppm标准溶液,在600nm~700nm范围内先按10nm间隔测吸光度,再于最大吸光波长左右分别以2nm为间隔测吸光度,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工作波长。
得到入射光波长与吸光度关系表Tab#2,并绘制亚甲基蓝吸收曲线图。
Fig#3测量时发现最大吸收波长为664nm,故步骤4和步骤5即采用664nm作为工作波长。
4、制作亚甲基蓝工作曲线以蒸馏水为空白,用1cm比色皿分别测定1ppm 、3ppm、5 ppm、8 ppm、10 ppm亚甲基蓝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得到亚甲基蓝浓度与吸光度关系表Tab#3,并作吸光度A-亚甲基蓝浓度c工作曲线Fig#4,备用。
5、测定亚甲基蓝平衡浓度样品振荡1.5小时后,取下锥形瓶,分别用滤纸和玻璃长颈漏斗过滤,分别用烧杯收集滤液,根据颜色深浅稀释不同倍数,使吸光度在工作曲线范围内。
测定三种稀释液的吸光度,并在工作曲线上求出相应浓度,乘以稀释倍数求出三种滤液的平衡浓度,得数据见Tab#5。
实验测定完成后,关闭分光光度计,倒掉比色皿中溶液,用蒸馏水、乙醇洗净,放入盒中。
倒掉残余的亚甲基蓝溶液,洗净各类玻璃仪器,整理试验台,指导老师签字。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原始数据记录见附页1)Tab#1(1)亚甲基蓝溶液工作波长的确定Tab#2绘制吸收曲线如下图:Fig#3Fig#3可以看出,当吸收波长为664nm时候,溶液的吸光度最大,故选取664nm 为工作波长。
(2) 吸光度A-亚甲基蓝浓度c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Tab#3:Fig#4标准工作曲线如下图c亚甲基蓝浓度A-做出吸光度.Fig#4Tab#42 =0.99903线性匹配度R可得线性拟合方程为:A=0.17052c+0.0784(3)三种固体吸附亚甲基蓝平衡浓度测定:由三稀释液的吸光度A分别求出其稀释后浓度c,再乘上稀释倍数即得亚甲基蓝Tab#5(4)三种固体的饱和吸附量)3(中三种吸附剂固体样品重代入公式Tab#1中三种吸附剂平衡浓度及Tab#5将q=(3)式中:q为吸附量(mg/g),c为亚甲基蓝原始浓度(ppm),c为亚甲基蓝平0衡浓度(ppm),w为固体样品重(g)。
由表可以看出对于亚甲基蓝的吸附量顺序为:活性碳>硅藻土>碱性AlO32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由于使用的活性碳选取的是粉末状,会使其吸附比较充分而导致测得吸附量偏大,但与颗粒状活性碳吸附量相比不会存在太大偏差,故依然是以上顺序。
(5)三种固体比表面积的计算将Tab#6中三种固体的吸附量代入计算公式(4)进行计算:S=qa)4(式中:q为吸附量(mg/g),a为1mg亚甲基蓝覆盖固体的面积,对单层端基2,对单层侧面吸附的碱性AlO 其吸附的活性碳和硅藻土为2.45 ma可以按照322222代入,得到下表Tab#7六、思考题:1.亚甲基蓝浓度过高或过低有何缺点,如何调整?本实验用到的是符合Langmuir模型的单分子层吸附,当亚甲基蓝溶液浓度过高时,会出现多分子层吸附,如果平衡后的浓度过低,吸附又不能达到饱和。
因此原始溶液浓度和平衡浓度都应选择在适当的范围,本实验原始溶液浓度为100ppm左右,平衡浓度不小于10ppm。
若浓度过高,应该用容量瓶将过浓溶液稀释一定倍数至浓度在适当范围内;浓度过低则应加入一定量亚甲基蓝再测量计算或重新配制溶液。
2.溶液吸附法测比表面积的主要优缺点是哪些?优点:与BET低温气体吸附法、电子显微镜法和气相色谱法等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方法相比,溶液吸附法测比表面积:1)仪器简单易得;2)实验过程操作方便;3)不要求真空等复杂条件;4)时间缩短一半,只需4个小时;5)可以同时测定多种样品。
缺点:测定结果有一定相对误差,主要原因在于,吸附时非球形吸附层在各种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取向并不一致,每个吸附分子的投影面积可以相差很远,2,氧化铝则是侧面吸?如本实验活性碳和硅藻土端基吸附投影面积39.52,误差较大。
若需比较准确的结果,还需要用气体吸附法75 ?附投影面积校正。
七、实验讨论:2为0.99903由亚甲基蓝工作曲线图及数据表可以看出其线性符合程度很好,R,1、将实验所得的三种滤液吸光度A,代入工作曲线所分别求得的溶液浓度c将比较0符合实际浓度,有较高可信度。
2、在称取活性碳时,动作要迅速,尤其是本实验所取吸附剂之一为活性碳齑粉,更容易吸潮,会导致活性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减少,使得测量结果偏小,但又由于是粉状吸附会更充分。
在每次称量完后都需要盖上活塞。
活性碳的质量应尽量接近提供的0.1g值,本实验取非石墨活性碳粉末0.1008g,以保证有吸附达到平衡又没有明显的过饱和现象。
3、震荡时间要充分,不少于1.5h。
震荡速度需适中,不宜过大或者过小,以最有利于吸附100r左右为宜以期达到平衡吸附量。
4、使用分光光度计时应注意:(1)比色皿放入样品室前,用擦镜纸擦干比色皿外的的溶液,手持比色皿磨砂面,切忌用手触碰比色皿透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