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
分析长恨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明确理解作品主旨的方法
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文章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
二、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
三、探讨文章主旨
(一)分析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皇之
长恨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杨女之长

第五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二)问题探究:
1、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
长恨?
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
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1、创作背景: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
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
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
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

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
《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
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这句话
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2、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
她看作祸国之罪人。

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
……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

何况褒妲
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
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

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
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
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
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
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
《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四)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
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四、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本诗的主旨是歌颂
了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还有人认为《长恨歌》对李
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


同意那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试分析《书愤》、《蜀相》两首的
主旨。


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回眸鼙鼓千乘万骑花钿云栈萦纡马嵬坡池苑衾寒临
邛绰约玉扃迤逦仙袂飘凝睇人寰钗擘
2字形
春宵闲暇宠爱渺茫辗转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汉皇重色思倾国
六宫粉黛无颜色
可怜光彩生门户
雪肤花貌参差是。


4、填空
(1)《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诗,它的作
者是,字号这首诗歌时他与友人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的
爱情故事而创作的。


(2)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
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部分运用的是手法。


5、名句默写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二、理解探究
1、试分析“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长恨歌中“恨”指什么,造成他们长恨的根源是
什么?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