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90后新生始业教育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90后新生始业教育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第26卷第6期(总118期)2012年12月Vol.26,No.6(Sum.No.118) 文章编号:1674-649X(2012)06-0824-04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90后”新生始业教育李伟杰1,连 灵2,张 敏2(1.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陕西西安710032;2.西安工程大学思政部,陕西西安710048)摘要:根据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人的生活意义的理解与始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存在内在契合性,探讨了“90后”新生的始业教育.提出始业教育要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塑造学生的积极品质;要使教育理念从“提高适应能力”走向“实现自我超越”,教育目的从“习得无助”走向“习得乐观”,教育内容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走向“积极情感和积极人格”的培养,教育方法从“灌输式”教学走向“体验式”教学.关键词:积极心理学;“90后”大学生;始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 631 文献标识码:A始业教育是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进行的准备性教育.始业教育堪称是大学的“第一课”,对于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缩短适应期、正确进行自我定位乃至实现自我重构和自我超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教育宗旨上讲,始业教育除了关注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之外,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近年来,一门旨在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幸福与发展的积极心理学兴起了.积极心理学被誉为当代国际心理学界的第四次浪潮.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和理解身边的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建议改变对过去的消极看法,重视当下的积极体验和对未来的积极期望,引导人们识别并激发自己所拥有的积极品质,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在优势,进而塑造积极品质,最终达到最有效的自我超越.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人的生活意义的理解与始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存在内在契合性.积极心理学思想为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思维视角和全新的研究范式.本文借鉴积极心理学思想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90后”新生始业教育,以提高始业教育的实效性.1 教育理念:从“提高适应能力”走向“实现自我超越”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高级需要,核心理念是引导人们思考“是什么因素让某些人即便是在不好的环境下也能够成功,尤其是某些人怎么能够在不好的环境下还能做的非常成功?”.在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中,人们学会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诸多方面克服新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良问题,获得自信并超越自我.同样,始业教育也要以帮助受教育者实现自我超越作为最终的价值理念.始业教育除了帮助受教育者能更乐观面对并积极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之外,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处于某种压力情 收稿日期:2012-07-0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KJ0029);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ZXSK05) 通讯作者:张敏(1965-),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工程大学教授,硕士.E-mail:zhangm0401@126.com境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独立面对并超越自我.因为从本质上讲,始业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动态适应能力,提高人的挫折承受能力,促进人的复原力等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形成一定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积极品质.因此,始业教育必须以帮助受教育者实现自我超越作为价值基础,这样才能体现出深刻的“精神成人”的教育理念.目前的始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形式上的教育.所谓形式上的教育是指始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没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更不可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这种始业教育的直接体现就是对形式主义的偏执和对实用主义的忽视.对“90后”新生进行始业教育,往往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解决少数学生已经存在的适应不良问题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着眼于未来品质的培养和指导.这种教育尽管可以减少大学生进入校园时的迷茫性,但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现实的生活适应能力和独立行动能力.因此,始业教育被抽象成形式上的简单入学教育,始业教育也就失去了其长远的本真意义,而变成了受教育者了解某种纯粹知识概念的教育.基于此,“90后”新生的始业教育必须提高其实效性,真正把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作为始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标准,引导大学生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把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完善学生道德境界、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作为始业教育的主要内容.2 教育目的:从“习得无助”走向“习得乐观”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赛里格曼(Seligman)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人类身上也普遍存在着习得无助现象,即当个体将面临的情景认为是不可控的,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结果时,个体容易产生放弃努力的消极认知和行为,体验到无助、无望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乐观是指人们对已发生事件进行解释时,对好事情作持久的、普遍的和内在的归因,而对坏事情作短暂的、具体的和外在的归因.这种对事件的解释方式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悲观的归因方式转向乐观的归因方式,这就是习得乐观.赛里格曼认为一个人选择乐观还是悲观,取决于其解释问题与挫折的方式是采取乐观的归因方式,还是悲观的归因方式.乐观产生健康、康复、精神,而悲观却导致相反的结果[1].这就是说,始业教育要首先了解人的归因方式,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帮助学生习得乐观为己任.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始业教育就是指导人首先了解人在不同情境下已经形成的自动化反应方式,然后正确认识人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不同反应方式,有针对性地改变悲观的思想,并通过有意识地培养人积极乐观的自动化反应意识,控制人的态度由悲观转向乐观,最终使人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解释生活事件.一方面,人类迈进了一个后现代社会文化充斥的“饱和”时代,反科学、反理性和反规则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物质的“饱和”和精神的“空疏”之间的巨大落差,导致人类产生了一种生命意义的危机.传统的价值信念受到怀疑,悲观主义盛行,许多人陷入心灵孤寂、情感焦虑、价值危机和意义丧失等心理冲突之中而难以自拔.同时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也导致了当代社会普遍弥漫着一种消极和悲观的心理氛围[2].另一方面,与“80后”相比,“90后”因无法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而产生的“新生综合症”更加突出.“90后”新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6+1”式的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过度的呵护导致他们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4];过早的竞争压力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导致他们缺乏灵活学习的能力;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他们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社会、学校或家庭等外部因素而忽视个体的主观努力等内部因素,他们对未来事件的规划和努力不够,甚至是被动等待而非主动掌控.总之,他们思想的独立性、多元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情感的丰富性、单纯性和脆弱性日益凸显,行为的个性化、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也逐渐显现.他们的这种现代而多元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他们对自我关注的提升.这些变化要求“90后”具有强烈的自我调适能力和自我抉择能力,而这正是“90后”所或缺的.这说明面对当代社会的价值紊乱和“90后”新生的归因偏差,始业教育必须从新的思路出发,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提升并塑造学生的乐观意识品质.因此,始业教育不仅是一种适应性教育,更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在对“90后”新生进行始业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学会识别自己的自动化反应模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掌控能力,引导他们学会选择或创造适合的个人环境,并在自主选择中可以乐观地承担生活中的责任,最终使他们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有爱528第6期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90后”新生始业教育心的人、一个宽容的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一个专注于做事和享受做事过程的人、一个挫折承受力强且主观幸福感高的人.3 教育内容: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走向“积极情感和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倡导对人进行更加全面完整的评价,注重对个体成长的研究,主张教育不是仅仅向个体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更要把握并激发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潜力,培养个体的积极情感和积极人格,开发个体身上潜在的“幸福能力”,实现个体的生活幸福和价值超越.具体来说,积极情绪即有愉快感受的情绪.弗莱德利克森认为,积极情绪能扩展一个人的即时思维和行为规范,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这些资源能促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并将其迁移到其他方面,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进一步深化积极的情绪体验.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学习后感到的是幸福和满足,有一种丰富充实的感觉,而不仅仅是快乐.因为快乐之后个体也可能感受到的是空虚和对自己的不满意.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始业教育对科技的依托使得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了普及,现代化的始业教育教学虽然能给受教育者带来了诸多快乐,但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引导受教育者用积极的情感对所体验的现象甚至困难做出积极的解释,帮助受教育者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对自己生活的主观幸福感.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将具有积极适应功能的人格特质称为人格优势.人格教育就是发现或培养个体具有道德意义且相对稳定的人格优势,这些优势既能帮助个体有效应对困境,又能促进个体的自身超越和自我实现.从2004年4月的马加爵案件到2010年10月的“药八刀”事件、2011年3月的“棒球杀手”事件以及2012年3月媒体再次曝光的大学生因爱而跳楼的事件等一系列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血案,引发了公众对新时期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强烈关注.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高等教育的悲剧.这说明有的大学生本人做事情仅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占有欲和霸占欲极强,而且为了爱情忘记了父母之爱,忘记了生命的意义,这些意识日积月累使某些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下滑.这些事件也凸显了目前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人文教育的弱化甚至缺失.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目前的高等教育仅仅是一种“颈部以上”的教育,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因此,目前的教育仅仅解决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没有赋予受教育者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这引起人们关于“成人”和“成才”问题的再次思考.也许只有抛开生理层面和学历层面的标准,真正以人格完善和谐的心理层面作为标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才”教育.但是由于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存在重视“专业成才”的倾向,使得和谐人格的塑造和专业技能的获得相去甚远.因此,在对“90后”新生进行始业教育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人格完善,使学生真正获得心理成长.始业教育的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作为价值取向,其中宽容、感恩、积极的爱与被爱、希望、乐观这些“心灵”优势更能催生个体的应激适应能力与自我保护机制,是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有力源泉.4 教育方法:从“灌输式”教学走向“体验式”教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指与消极心理相反的与积极行为有关的心理过程,包括幸福感、满意感、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潜能,这些潜能的挖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体验才能逐渐学会并巩固下来.其中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生活的最高目标.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其核心是对自己的满意感.可见,这一概念立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尊重个体对自己生活的主观体验和评价.因此,幸福感是在做事情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的VIA(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体系进一步提炼出个体人格中的24种人格优势,如感恩感激、希望乐观、宽容宽恕、爱与被爱、正直诚实、热爱学习等[5].这24种优势与人类本性中的6大美德(即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和超越)分别对应.这些美德正是教育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完善人格塑造和生命意义的达成所需要具备的.这些美德或多或少628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第26卷在每个学生身上都会有表现,始业教育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积极寻找自己和他人的美德,逐步培养那些不具备的品质,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美德去积极生活.目前的始业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即停留在课堂知识教学上,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上大学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应该怎么适应这些变化”等,而没有把始业教育真正作为“精神成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仅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意见.而体验式教学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概念、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多样,诸如情景教学、建构式教学、心理情景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均可以作为始业教育的创新教学方式.这样可以使始业教育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发现甚至重构自身的积极品质,最终获得心灵成长并实现自我超越.参考文献:[1] SELIGMAN M E P.学习乐观———成功人生的第3个要素[M].洪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32-319.[2] 段海军.追寻生命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价值[J].心理学探新,2011(1):9-13.[3] 连灵.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3):86-89.[4] 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728第6期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90后”新生始业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