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 现象与反思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 现象与反思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摘要】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千古信条,是人类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

诚信,既是立人之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今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然而,人们的精神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和价值沦丧的现象。

然而,在今天,却面临着严重的社会诚信缺失的危机问题,在道德、经济和法律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出现了,人与人之间背信弃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市场、政府官员欺上瞒下。

造成诚信缺失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很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管理上的原因,也有体制不完善的原因。

本文概述了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状,同时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了反思,文章试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完善诚信法律体系、加强道德教育等途径来探讨治理诚信危机的方案。

【关键词】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诚信危机;诚信反思目录1 诚信综述 (4)2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缺失凸显的主要表现形式 (5)3 目前社会道德反映情形3.1 社会公德缺失 (6)3.2 职业道德失范 (6)3.3 个人品德滑坡 (7)4 诚信危机 (9)1、诚信综述诚信,顾名思义,即诚实信用。

《说文》中就有:“诚,信也”的说法。

诚者,真诚、真实;信者,诚实、不欺、诚信者,诚实而守信也。

诚与信合起来就是要求做人必须说话算数、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睿智的老人—孔子,用毕生的精力着书立说,阐述诚信是人生立身之本,是国家立业之本,是人类发展之本……至今,延绵数千年,其伟大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诚信的火炬一直被人们高高举起,代代相传,燃遍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并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传遍全世界。

因而,我们今天谈诚信,绝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历史渊源的。

当代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诚信首先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品格,是个人人格的一种形式。

诚信人格是行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要实现的道德境界和目标,包括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个人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对于作为主体内在道德要求的诚信理念而言,诚信人格是外在道德形象的确立和展示。

诚信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诚信认知、诚信情感、诚信意志、诚信信念、诚信行为的综合作用。

马克思对诚信观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诚信在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即诚信人格作为人的本质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诚信不仅是道德范畴,而且是一个经济范畴,它是经济活动中人们建立经济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现实利益关系的抽象,诚信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关系。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恩格斯则进一步指出,“生命的开始和进行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原则,只有利益能够发展为原则”。

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把经济利益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经济利益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经济主体间的诚信也毫无例外地以经济利益为基础。

可以说,经济利益关系构成了马克思诚信思想的起点。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当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不单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利益是诚信的本质,诚信是利益的源泉,离开了诚信,利益将成为无源之水。

诚信关系形成的基础是主客体双方有共同的利益。

利益趋向一致,则交易容易成功。

换句话说就是主客体双方的交易基础是共同利益的拥有,只有如此,双方才有动力和机会去相信对方能为自己带来长期和最大的利益。

2、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缺失凸显的主要表现形式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40亿份,履约率只占50%多一点,这就使企业相互合作的风险增大,并导致企业购销链条的中断,开拓市场运行成本增高。

二是制假、售假泛滥。

假冒伪劣商品的种类进一步增多、范围进一步拓展、危害也进一步增大。

近年来烟酒、化妆品、书刊、音像制品存在制假售假,甚至关系到民众健康的牛奶、大米、辣椒、食用油、药品等也出现了制假、售假,几乎到了无所不能假的地步。

假货已成了“假”祸,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是企业、商家的恶意欺诈。

一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不诚实守信,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经营中弄虚作假、价格欺诈行为时有发生,如国内外知名的家乐福超市在一些城市存在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不履行价格承诺、误导性价格标示等欺诈行为。

这种“恶意坑害消费者”行为在全国消费者和商业界引起强烈反应。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去诚信,必定失去发展的空间,失去坚强有力的支持,失去人格和尊严。

诚实守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生活准则。

因为只有以诚待人,别人才会同样以诚相待。

古语说“一诺千金”,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企业经营中,诚信都是最基本的准则。

但是,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见利忘义,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置诚信与不顾。

如北京电视台“第七日”中所暴光的“假货一条街”,那些商人就完全丧失了这一准则。

所以,我认为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可以说是切中了时弊,非常重要。

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孟信的人,家里很穷,无米下锅,只有一头病牛。

一天他外出,他的侄子将牛牵到集市上卖了。

孟信回来后非常生气,责备他的侄子不该把病牛卖给人家,并亲自找到买主将钱如数退还,牵回了自家的病牛。

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清楚地看到孟信手中紧紧牵住的绝不是一头生病的黄牛,而是一条健康与高尚的道德纤绳,它将一个人的人品、修养引入了纯洁的圣地。

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通过以上的综述和案例,我们知道现在社会道德反映的情形是:3.1社会公德缺失社会公德是人们应该遵守的基本的社会规格准则。

社会公德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缺失造成了很多问题,“老人摔倒了,到底扶还是不扶”的讨论一直在继续;“文明公交跟我排”的倡导行动止不住众人前赴后继往车上挤;“请勿大声喧哗”、“请勿乱扔垃圾”的标签随处可见;“怎样制止闯红灯过马路”的话题谈了又谈。

3.2职业道德失范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商业、教育、医疗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是当今社会道德的一个缩影,职业道德收到严重的挑战。

“三聚氰胺”、“瘦肉精”、“天价医疗费”、“学术造假”等事件屡屡发生,让我们看到职业道德的失范。

3.3个人品德滑坡个人品质道德修养至关重要。

古往今来,我国历史文化都强调个人品质道德的修养。

当代,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

4诚信危机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说过:“一个社会信用度的高低是影响其经济的重要文化因素。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能切实维护每个人的权利,让社会充满公平和正义的阳光。

4.1健全法制,加大失信惩罚力度。

解决诚信缺失问题,首先需要法律的制约。

一方面,尽快建立健全一部完整的、系统的、规范的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对关于诚信的不同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形成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良好法制氛围。

另一方面,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严厉的制裁措施,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让其深感失信代价之高昂,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与此同时,还有提高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效率和速度。

4.2是打造诚信政府,提高公信力。

社会诚信的重塑始于一个诚信政府的重塑。

一个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的政府,将直接成为公众道德水准普遍降低的加速器,也将成为整个社会信用滑坡的根本因素。

因此,政府要做好表率,各级领导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高个人素养,以身作则,按照诚信的原则行使职权。

4.3是加强道德教育,防止教育虚化。

道德诚信建设关乎个人、社会、国家,能够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凝和社会力量并维护社会稳定。

重塑社会诚信,就要加强诚信的宣传与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树立“诚信为本”的道德观念,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将诚信道德教育深入实践,防止教育虚化。

4.4强化舆论监督,建设民主政治。

舆论监督是揭露社会弊端的利器、正确决策的先导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动力。

重塑社会诚信,需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对守信者的褒扬和对失信者的谴责,促进社会形成更好的诚信氛围;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我们的祖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

要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形成完备的道德建设体系,推进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

参考文献[1] 中华思想宝库编写组.中华思想宝库[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2] 俞吾金.俞吾金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3]龙静云.以诚信进德立业[J].道德与文明,2002(2).[4] 钱国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共识及其建构研究[D],中国知网,2013-06-3[5] 郑华艺.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哲学思考[J],金田,2013-12-15[6] 杨秀香.诚信:从传统社会转向市场社会[J].道德与文明,2002(4).[7]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李宛蓉译.信任:社会美德与繁荣的创造[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