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边的工具教学目标:1、知道做事情一般要使用一些工具,了解生活中的常见工具。
2、能找出一种把一张纸分成两张的工具。
3、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教室里的工具。
4、能说明自己在做同一件事情时,使用与不使用工具的体会。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常用的工具。
教学准备:开瓶器、钳子、剪刀、铁丝、未打开盖的瓶子、白纸、ppt等。
教学活动:一、谈话导入师:人的身体不如大象强壮,力量不如牛马强大,牙齿不如猛虎、雄狮锋利……但人的智慧却比其他动物高得多,人们发明和使用工具。
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能够做许多其他动物不能做的事情。
你知道哪些常用工具?他们对人类有哪些帮助?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些知识。
每组发一张白纸。
把这张白纸分成两张,怎样才能整齐地分开?二、探究与发现1、小组探究:把一张白纸分成两张,可以用哪些工具整齐地分开?2、老师提示: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刀片是锋利的,注意不要割伤手指。
3、学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教师评价。
5、师生交流使用工具与不使用工具的不同感受。
三、寻找教室里的工具师:我们的教室里就要许多的工具,例如扫帚和簸箕是用来扫地的,铅笔是用来写字和画画的,你们从教室里还能找到什么工具?它的用途是什么?小组一起找一找,并把他们记录下来。
学生寻找记录。
交流汇报。
四、应用与拓展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剪刀教学目标:1、能说出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能利用感官观察剪刀,并对剪刀的特点和作用做出猜想。
3、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并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能用语言描述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纸、不同种类的剪刀,PPT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谜语“什么东西不怕布,只怕石头。
”猜猜看,谜底是什么?生:剪刀师:剪刀的种类可多了,你知道它的特点和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二、探究与发现1、学生说出剪刀的特点。
2、观察特点(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至少准备三把不同的剪刀。
)提示:(1)剪刀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3)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4)观察结果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3、汇报交流小组观察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相同点:都有两个刀刃;都有刀柄、刀刃、刀身;刀柄和刀身都有螺丝固定。
不同点:刀刃的形状不一样;刀身长短不一样。
4、巧用剪刀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形式展开。
提供给每组的材料有:种类不同的剪刀,一幅简单的图案。
比赛规则: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剪得最美。
注意事项:刀刃锋利,注意安全!比赛结束后小组介绍经验,交流一下如何剪得又快又好。
三、应用与拓展1、提出问题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剪刀的特点及用途,那么刀、钳分别与剪刀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交流研讨小组讨论全班研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并把交流内容及时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3、拧螺丝教学目标:1、在愉快的活动中认识螺丝,了解螺丝的作用。
2、学会为螺丝和螺母配对,探索螺丝的拧法。
3、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初步体验合作获得的成功。
教学准备:各种型号、材料的螺丝,螺丝组合玩具。
带有螺纹的物品,如不同口径的饮料瓶颈和瓶盖,灯泡和灯座,能拧的笔和笔帽等。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出主角1、激趣:玩具车坏了,谁来帮忙修一下?2、提问:玩具车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出示螺丝)3、出示课件,思考回答:图中的闹钟和方凳哪些地方用到了螺丝?4、小结:从孔里穿进去再拧起来,拧拧紧就能把汽车装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地方都要用到螺丝,螺丝的本领真大。
二、探究与发现(一)选择工具1、教师出示5种螺丝,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猜想初步学会选择工具。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工具箱中选出恰当的工具进行配对,然后动手进行初步验证。
同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三页上相应部分的内容。
(二)固定螺丝1、出示PPT让学生观察拧螺丝的正确操作。
2、教师示范拧螺丝。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每个学生轮流操作,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提示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
)4、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三页上相应部分的内容。
三、应用与拓展请学生扮演小维修工,修理一些需要维修的生活用品。
4、美丽的大自然教学目标:1、能对校园和大自然中的物体是否是自然形成的进行猜想。
2、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见到的自然物体。
3、运用多种感官,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用合适的语言描述见到的自然物体。
教学准备:PPT、有关大自然的视频教学过程:一、感受大自然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妙的地方,请闭上眼睛,我们要出发了。
仔细听,有声音(听鸟声、水声);我们走啊走,快睁开眼睛(欣赏大自然图片)2、你知道我们来到了哪里?(板书:大自然)为什么?3、那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4、揭题:是啊,好美,折就是美丽的大自然!那画面中哪些是自然形成的?二、探究与发现(一)寻找校园里的自然物体1、制定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计划。
可以从“去哪里寻找”“需要带些什么”“怎样观察”“小组同学怎样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等方面去交流讨论。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活动地点是校园,活动目的是寻找自然物体。
活动前需要准备活动材料,如《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活动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提示学生:未知的物体不要随意触摸、品尝;观察时注意安全。
)3、搜集信息学生实地观察、记录校园中的自然物体。
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4、处理信息把观察和交流结果及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五页上。
5、表达交流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在汇报时要尊重事实,交流中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二)美丽的自然风景1、你看到过哪些自然风景?风景里都有什么?出示自然风景图片。
学生交流自己在其中认识到的自然物体。
2、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五页上。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汇报。
4、小结:学生归纳出大自然里面的山、水、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都是自然形成的。
三、应用与拓展组织举办相应的展览,展示学生记录的作品,激发学生记录的兴趣。
5、周围的人工世界教学目标:1、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2、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重难点: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多媒体出示一段学生在操场上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交流。
2、哪些是人工制造的?二、探究与发现1、制定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活动计划。
可以从“去哪里寻找”“需要带些什么”“怎样观察”“小组同学怎样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等方面去交流讨论。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活动地点是教室、校园,活动目的是寻找人工制造的产品。
活动前需要准备活动材料,如《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活动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提示学生:不要去危险的场所;观察时注意安全。
)3、搜集信息学生实地观察、记录教室及校园中的人造物体。
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4、处理信息把观察和交流结果及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六页上。
5、表达交流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在汇报时要尊重事实,交流中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6、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他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角度展开交流。
说一说哪些是人造产品及功能?6、体验造纸教学目标:1、了解造纸的过程。
2、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造纸的制作过程。
3、能和同学合作,分享自己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造纸的制作过程。
难点:使用搅拌棒把餐巾纸搅拌成纸浆。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出示多媒体课件:词典、纸箱、纸杯、纸袋、纸玩具的图片。
2、提出问题(1)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制作的?(2)你还知道有东西是用纸的吗?(3)很多东西都是用纸做的,你知道纸又是怎样做出来的吗?二、了解古代纸的发明。
1、介绍古代人的书在遥远的古代,还没有纸张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的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多媒体课件:石文、甲骨文、竹简、木简、帛书的图片)人们把文字刻在了石头和动物的骨骼上,称为石文和甲骨文。
但把文字刻在石头和动物的骨骼上太费力气了,于是人们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把字体刻在了竹简和木简上。
可是,竹简和木简太重了,每次搬运起来很费劲,于是有一个人又想出六更好的办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多媒体课件)原来,他的名字叫蔡伦,生活在离我们很遥远的东汉时期。
蔡伦经过长期的实验,发明出了一种更好地制造纸张的方法。
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纸。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
2、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出示多媒体课件,看这位老奶奶正在造纸呢,首先,把竹子、稻草等物品剁成碎屑,然后浸泡在水中制成纸浆,再用纱网在含有纸浆的水中过滤,最后晾干,纸就制作好了。
因为制作纸张的主要原材料是树木,一颗大约5-6岁的大树,可以制作大概750张左右的纸,所以大家要节约用纸,减少对树木的砍伐。
三、了解现代造纸的过程1、你知道现在造纸用什么原料、都经过哪些步骤吗?2、教师总结:现代造纸通常是用原木。
(1)把原木粉碎成木屑。
(2)把木屑制成纸浆。
(3)把纸浆经过抄纸,压光。
(4)卷纸。
(5)变成纸张。
四、废纸变新纸用废纸做原料可以制造再生纸张,我们一起来做一张再生纸吧。
1、学生探索各种材料的名称和特征,探索材料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2、学生合作,教师指导学生制造造纸的过程:将纱布套在纱布架上,把纸巾放入盛有水的杯子里浸湿,用小木棒将纸巾搅碎,使其变成纸浆,把搅好的纸浆倒入水盆内,水盆里装少量的水,用做好的纱网架从盆壁慢慢下滑,把纸浆捞上来。
放置在平整的地方用吃风机吹干,或晾晒。
3、师生总结,展评作品。
五、应用与拓展1、出示多媒体,图中哪些废旧物品再利用?2、你还知道哪些废旧物品能够再利用?7、秋天到了教学目标:1、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了解与秋天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让学生在科学小观测、小制作等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2、学生在夏天到秋天的自然变化中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制作秋天树叶标本,学会探究。
3、通过秋风、秋叶秋果、秋歌秋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夏天到秋天的自然变化中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学会探究。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秋的脚步》2、平时留心观察反映秋天特征的景物。
每人准备水彩笔一盒。
3、准备故事《天变凉了》教学过程:一、传递秋天的信息。
1、赏秋天。
小朋友,瞧,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了我们中间,他就是-爱爱鸽,他带来的见面礼是什么?原来,他是来向我们传递一个新的信息-秋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