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语谚语的汉译
【摘要】谚语作为人类语言的精华,是人们通过千百年不断的实践继而总结经验,它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载体。
由于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中存在的广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给日语谚语汉译的过程带来了困难。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译者在进行日语谚语汉译的时候要从日语的语言特点出发,分析谚语中的深层次的结构关系,从而使译文更加地传神达意。
本文将从中日文化特点和习惯出发,探讨进行日语谚语汉译的时候通常所采用的方法,并指出日语谚语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日语谚语、汉译、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谚语是人们历经长时间的实践经验从而总结出来的短小精悍的句子,它虽然有时候表达的只是一些很平常的生活琐事或者生活道理,但是它用很简练的文字和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很强的寓意,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引发思考和启示。
正是因为谚语有了这样的特点,所以谚语的适用性和传播性非常的广泛。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就诞生了很多的谚语,在《岩波国语辞典(第三版)》的记载中,谚语被定义为“諺( ことわざ) :昔から言い伝えてきた訓戒?風刺などを内容とする短い句。
一、日语谚语汉译主要方法
日本名族跟汉语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多的共性,这使得两国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者现象所产生的感受具有很大的相似
性。
这种相似性有可以延伸为一直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让日语谚语跟汉语谚语在翻译中更加贴切,缩小了隔阂。
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才形成的,从日语谚语就可见一斑。
例如,日语里有个谚语是“己の欲さぜる所は人に施すこと勿れ”,这个谚语其实在汉语里面就有非常对应的汉语谚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种日语谚语的汉译方法叫做对译法,它是日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的一种非常理想的翻译法。
当然,既然日本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就免不了有很大的差异性。
民族之间多种多样的文化特点造成了两国人民在生活习惯、到的准则以及宗教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很多的谚语都与本民族的民族特色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使得大多数的日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只是存在很小的相似性。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进行日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的互译的时候,不能光看表面的相似性,因为谚语之所以很有价值是因为它往往具有深层次的寓意。
译者在互译的时候不能只翻译表面的东西,而是要完全理解谚语的内在含义然后再进行互译。
例如,在日本有这样一句谚语:“盆と正月が一緒に来たよう。
如果译者但从表面对这句日本谚语进行翻译的话,意思就是孟兰盆节和新年一起来了。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在日本,孟兰盆结和新年的时期根本不是同一时期。
原来,这两个节日都是日本的重大的传统节日,所有的企事业单位也都会在这两个节日的时候放假,以供人们到处旅游、访亲和庆祝等等。
其实,
这个日语谚语的意思就是汉语里的双喜临门的意思,如果直译的话,所译成的汉语肯定让人不能理解产生误会。
只有被翻译成双喜临门,其准确的深层次的含义才被表达出来,也就避免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理解这个日语谚语时可能产生的理解偏差。
二、日语谚语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想使日语谚语的汉译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谚语中的深层含义,就必须处理好日本民族与汉语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进行日语谚语的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日本民族注重事物的表面形象特征,习惯用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句子来描述事物。
日本人通常运用具体的概念来准确地定位和概括一些生活道理。
而中国人通常恰好与日本人相反。
中国人对事物的理解通常是先对事物进行认知,然后从整体上概括所理解的事物。
很多的汉语谚语在阐述道理的时候通常非常地笼统,非常地抽象,不如日语谚语那么具体和直观。
所以,译者在对日语谚语进行汉译的时候一定要有一种很清楚的意识,要将具体的概念清楚的日语汉语转译成笼统的抽象的汉语谚语。
例如,日语里的“花より団子”翻译成中文的谚语之后就成了“中看不如中用”。
再比如,日语里的“狐と狸の騙しあい”通常汉译成“勾心斗角”或者“尔虞我诈”。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语谚语被翻译成中文谚语后,具体的表达含义或者道理的事物被中文的笼统的概括的抽象的谚语代替了。
虽然二者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二者都具有很强的寓意。
第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谚语是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平常生活中的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所以不管是任何地方的谚语,只要是其中有比喻,那么比喻的方式和事物肯定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
这样一来,由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即使两个不同地区的谚语本来是描述一个事物或者是表达同一个
道理,但是它们用的比喻和典故和寓言都不同。
这种差异给日语谚语的汉译过程增加了难度。
译者要想让不同国家的人们看到译文时能准确理解跟原地区的人们一样的道理,就必须用当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典故和寓言来让读者理解谚语本来的含义。
例如,有一个日语谚语是“草花三年”,指的是一般的初学者要想真正学会日本流行的插花,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
这句谚语汉译之后就成了“万丈高楼平地起”。
这样一来,中国人就能理解原有的谚语想要表达的练习基本功很重要并且需要很长时间这样一个道理。
再比如,日语谚语“飛鳥川の淵瀬”指的是古时候的河变成了现在的浅滩。
这个日语谚语汉译之后就是中文里的“沧海桑田”。
虽然二者有不同的地方,但是都淋漓尽致地说明了世道的变幻无常。
参考文献
[1]高烈夫,《日汉翻译理论与技巧》.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5.
[2]谷学谦,刘鸿麟.《汉日成语谚语对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1.
[3]林璋,《关于译文的质量指标———可接受性+最大对应关系》《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
[4]日本国语大辞典第二版编辑委员会小学馆国语辞典编辑部.《日本国语大辞典》. 东京:东京都小学馆発行 ,2001.
[5]尚永清,《新日汉辞典》中国商务印书馆,2004
[6]吴芳,《从日语特性看日本“内”“外”文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