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

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1.教育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基础知识课的主要内容,懂得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构成及本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觉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学要求认知1.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

2.识记物质的概念。

3.识记意识的概念。

4.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5.理解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6.理解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7.理解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1.举例说明人们只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改造门然。

2.分析错误意识产生的根源,说明意识反映世界的复杂性。

3.在实践中体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世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1)世界构成及其本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人类改造门然的活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始终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社会的发展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3)人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人足特殊的和高级的物质形式;人自身能力的发挥取决于对自身物质潜能(体能和智能)的开发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人的活动受门然界的制约,人们利用门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人的活动受社会的制约,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料牛产方式是每一代人生产和生活的出发点。

人的活动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既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际出发,也从自身条件的客观实际出发。

2.人的能动性及其后果(1)人的能动性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表现为“想”和“做”。

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使人得到真知;但是人的头脑也会虚幻和歪曲地反映客观世界,如各种谬误和迷信观念。

(2)人的能动性的两种后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就能在改革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促进事物的发展。

用错误的意识指导行动,就会在实践中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造成对客观事物的破坏。

(3)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违反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消极坐等、无所作为是不对的;否认客观规律性,不顾客观事实、客观条件主观蛮干也是不对的。

3.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环境。

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要爱护自然。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同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使现代文明得以存在和发展。

青年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观念。

(2)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依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个人又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青年学生要学会客观地看待社会现实,从社会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青年学生要牢固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的统一。

(二)用联系、发展和矛盾和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上的事物都址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懂得事物就是对立统一,就是矛盾,矛盾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内闪和外因,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认清重点和主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要求认知1.了解联系的涵义。

2.了解发展的涵义。

3.识记矛盾的涵义。

4.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5.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6.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运用1.举例说明“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一两个事物是否属于新事物。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学内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脱离同其他事物的联系而孤立存在,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事物内部以及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青年学生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自觉克服形而上学孤立看问题的倾向。

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寻求最优目标。

2.事物是发展变化的(1)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发展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事物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事物的量变和质变。

推动事物发展要秩序渐进,把握“火候”(时机)。

(3)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又是曲折的。

(4)刚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青年学生要学会把事物看作是—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善于发现并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学会掌握“适度”原则,把远大目标和日积月累的努力结合起来。

正确看待前进和曲折的关系,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3.事物是对立统一的(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门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学会正确看待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正确处理个人成长过程中主观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

(3)坚持重点论和两点沦的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正确认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坚持重点沦和两点论的统一,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发展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问一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做到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自觉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运川科学思维的方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努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要求认知1.了解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

2.识记实践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

3.识记现象与本质、偶然及必然、原因与结果的基本涵义。

4.理解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5.理解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思维方法。

6.理解创新能力与提高理性认识水平的关系。

运用1.举例说明认识是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

2.举例说明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实际体验把握事物本质的关键,是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

4.学习体验创新思维;结合实际开展“合理想象”的活动。

教学内容1.实践出真知(1)实践址认识的来源实践及其特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2)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3)注重实践、学会学习青年学生要多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要学会学习,努力把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变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2.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1)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和本质。

认识事物就是要透过现象,识别假象,揭示本质。

(2)正确认识偶然与必然偶然性和必然性。

认识事物要善于从大量的偶然性中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3)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

由结果追溯原因和根据原因预见结果,是认识事物、增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预见性的重要方法。

3.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1)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四)从生产活动出发认识社会历史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认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树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投身两个文明的建设。

教学要求认知1.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涵义。

2.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涵义。

3.识记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的基础。

4.识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运用1.举例说明什么是先进生产力。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举例说明什么是先进文化。

4.举例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5.举例说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教学内容1.生产活动足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物质生产活动足最基本、最具基础性的活动。

人类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墓本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受物质牛产活动的制约。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足人类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适应人类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