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学美国理论界的其他代表人物一、科塞的冲突理论1、冲突理论的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点:(1)马克思的冲突理论。
在西方学术界,马克思是公认的冲突理论的大师。
马克思认为,不同社会阶级乃是社会冲突的根源,而社会结构调节合变迁主要就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而发生革命的。
也就是说,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的原因就在于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对抗与冲突;(2)齐美尔的社会交往形式理论。
齐美尔把冲突看成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不仅仅只是如马克思所讲的引起社会解体,冲突也会促进社会团结。
(3)韦伯的思想。
韦伯认为,冲突主要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传统型统治向卡里玛斯型统治的转变,或者由卡里玛斯型统治向现代法理型统治的转变过程中而产生的,冲突起源于权力、财富以及声望的高度相关性,报酬的分配以及低水平的社会流动。
2、科塞的冲突论生平:1913年出生于柏林。
在纳粹获取政权前离开高中。
1933年初亡命巴黎。
由于纳粹阻挡了家庭对流亡者的经济支持,法国政府又不允许外籍人工作,他只好打黑工,他作过推销员、秘书,以及他在晚年已经回忆不起来的多种营生。
同时又由于法国当时的大学是免学费的,他幸运地就读于巴黎大学文理学院。
因为他懂得德、法、英三国语言,最初选择了比较文学专业。
向导师汇报论文题目时说,打算研究维多利亚时代英德法三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学风格的关系。
导师惊讶地说,对社会结构感兴趣应该学社会学呀。
这样科塞转向了社会学。
1941年去美国。
1948年进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班。
这期间芝加哥大学到纽约招募教师,科塞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他自认为从教学中收益颇多。
但二年后他还是决定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当时的哥大社会学系正值其黄金时期,教师中有莫顿、伯纳德·巴伯。
金斯利·戴维斯、拉扎斯菲尔德、米尔斯、林德等人,研究生班的同学中有利普塞特、布劳、古尔德纳等高材生。
他最初的学位论文企图全面研究齐美尔,但指导教师默顿不允许,默顿要求他怀抱更大的独创欲。
于是他选择了齐美尔著作中的一节“冲突”,去阐发和开拓。
论文题目是“社会冲突的功能”,1954年他获得哥大的学位,两年后以学位论文为基础的同名著作出版。
科塞曾担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任该会执委十年,以后又任学会理事。
还曾担任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
(1)社会冲突的类型一是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所谓现实性冲突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的冲突,因此,冲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
例如,工人为了增加工资而参加罢工就是现实性冲突。
非现实性冲突是指冲突本身就是目的,冲突高于一切,冲突就是“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
再如,一个有恋母情结而憎恨男人的人,为了发泄愤怒而同老板发生的冲突。
二是亲密关系的冲突。
科塞认为,“关系越亲密,情感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也就是说,在初级关系群体中,冲突不易爆发冲突。
但是,这也不等于说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绪的释放,而却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
如丈夫与妻子之间的冲突。
三是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内群体冲突是指发生在群体内部之间的冲突,而外群体冲突则是发生在群体外部之间的冲突。
四是意识形态的冲突。
即以集体目标为动机的冲突。
如为了共产主义而引发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冲突。
(2)社会冲突的功能一方面,科塞认为,社会冲突具有正功能。
如果群体内部冲突双方不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则冲突会对社会结构发挥积极功能,反之,如果涉及到核心价值观,就会导致社会结构的瓦解。
另一方面,外群体之间的冲突,可以引发群体内部的团结与整合,可以增强群体内部团结。
但是,缺乏内部团结的群体如果遇到外部冲突时,也可能面临瓦解。
再次,社会冲突可以起到“安全阀”的作用,缓解和释放社会压力及敌对情绪。
最后,冲突可以引起社会的变迁。
二、霍曼斯的交换理论1、交换理论的来源。
霍曼斯(1910—1989)交换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参加交换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也就获得是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这是人类的本性,它“为人类所特有,而在其它动物中是找不到的。
”马克思也认为,物质交往是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物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它必须以许多个人共同活动为前提,而这种共同活动只有通过物质交往才能实现。
所以,离开了物质交往不可能有物质生产。
霍曼斯发展了斯密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认为交换不仅仅产生经济关系,交换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交换产生整个社会关系,并由此形成社会结构。
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弗雷泽认为,社会交换包括职位的交换,而这种交换也与宗教仪式、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意大利阿里奇亚内米湖人为了获得祭司职位必先破坏自己前任祭司所保护的橡树树枝后再杀死他就是一个奇特而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特洛布瑞安人的礼物“大多数是要求回偿的,只有丈夫定期给妻子的礼物却是无偿的”。
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使得霍曼斯坚信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的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为非物质方面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可以揭示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
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斯金纳认为,对人的行为研究应当专注于对其行为的检验与控制以及影响行为的条件,而不能仅仅只关注情感、价值和目标等。
通过对“鸽子以及老鼠的研究”,斯金纳发现动物接受某种报酬或奖励以后就会愿意重复某种特定的动作,而当报酬或奖励取消以后动物趋向报酬的反映就会消退。
由此可以发现动物的行动纯粹是一种“刺激反映行动”而不是一种“内省行动”。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人也会寻求酬赏而避免或减少惩罚,“刺激反映”行动方式和理念应当是人类行动的基础方式。
与霍曼斯同时代的斯金纳直接影响着他自己,并且构成交换理论的重要来源。
可以这么说,没有斯金纳就没有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对此,霍曼斯也非常诚恳地指出:“我一直是斯金纳主义者。
”他认为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的优点不仅是如何描述个体行为的发生,还在于能够为个体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功能,而这正是社会交换论所需要的。
2、霍曼斯交换理论主要内容大致看来,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吸收上述思想家们的思想并总结斯金纳心理学理论五个命题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命题。
霍曼斯认为,一方面,斯金纳对鸽子以及老鼠的刺激反映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某些行动,另一方面,人类的某些行动正是不自觉地遵照这些理论命题展开自身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
这些理论命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功命题。
这是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
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
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经常类似的行动。
因此,个人行动的频率往往取决于得到报酬和奖励的频率以及获得报酬与奖励的方式。
霍曼斯进一步指出,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这是因为没有规律的报酬或奖励更具有意外性与刺激性。
由此,霍曼斯提出了第二个命题。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
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如果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因此,在日常生活领域,很多球星往往穿着固定颜色、固定号码的衣服、保持着相对固定的发型就在于这种颜色、号码以及发型曾经带给他辉煌,使他获得过巨大的成功,这种衣服和发型就成了他幸运的标志,因此只要出现同样的衣服和发型就能够激发他的潜能。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
正如同鸽子的某种行动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那样,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
反之,如果某种行动产生的结果使得此人受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类似行动的发生。
因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遵循趋利避害原则,总要花费一些时间去选择能够获得较高报酬、奖励即有价值的社会交往行动。
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
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
所谓剥夺——满足命题,也就是获得的报酬和奖励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报酬后所经历时间的长度,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时间里得到的报酬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酬赏。
霍曼斯的这个命题是对前三个命题的限定,即个人的行动与获得报酬的满足感必须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
他说,如果一个人时常得到报酬,起初他会有非常满足的感觉,但此后这种报酬如果重复出现,其价值就会降低。
其情形犹如一个非常饥饿的人吃第一个烧饼是感到极大的舒服,然而继续给他吃第二个、第三个以及第n个烧饼,伴随着他越来越饱,那种舒服感和满足感会越来越小,乃至消失。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
其二,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霍曼斯认为,这五个命题是把斯金纳对鸽子以及老鼠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在霍曼斯看来,行动者进行社会行动时之所以会遵循上述原理就在于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人的行动首先是一个理性行动。
于是在吸收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观点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命题(10)。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
斯密认为人能够在从各种利益中选择最大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的最大需要。
斯密同时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交换往往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的,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实现个人选择的最优组合,从而实现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的有机结合,使整个社会富裕起来。
霍曼斯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一个人在选择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仅会考虑到价值的大小,还考虑行动成功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选择时总会选择那些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其总价值也能够增大的行为,包括“初民社会”中礼物交换也是交换者理性选择的结果。
3、霍曼斯交换理论的评价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一改帕森斯、默顿等人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借用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成果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即人的理性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其实就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