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灭菌效果验证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生产线臭氧灭菌效果验证方案#########有限公司验证目录1 引言1. 1 概述1. 2 验证小组成员2 目的3 适用范围4 验证判定标准5 验证条件确认5. 1 验证用仪器检验清单确认5. 2 文件或资料确认5. 3 检验方法确认6 验证内容及步骤6. 1 臭氧浓度分布测试6. 2 沉降菌测试6. 3 臭氧消毒时间间隔的测试7 洁净区中重要机械表面细菌数的测定8 验证结果记录及分析8 验证结论及再验证9 验证计划1 引言1. 1 概述)是氧的同素异形体,由三个氧原子(O)组成。
由于臭氧在常温下结臭氧(O3构极不稳定,很快自行分解成(O)和单个氧原子(O)后者具有很强的活性,2对细菌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可氧化分解细菌内部氧化葡萄糖所必需的酶,从而破坏其细胞膜,将它杀死,多余的氧原子则会自行重新结合成为普通的氧分子),不存在任何有害残留物,故称无污染消毒剂。
(O2臭氧消毒是利用HVAC系统的循环风作为臭氧的载体,即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体由HVAC系统中的净化风机产生的压力风源扩散至整个洁净区域,并且使空气中臭氧浓度均匀,在洁净区域的生产环境不增加任何消毒设备,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对HVAC系统(净化空调,初、中效过滤器,送回风管道,高效过滤器等)起到杀灭细菌和霉菌的效果。
同时在开启臭氧消毒前,打开洁净区域中机械的保护盖对其进行消毒,也能达到灭菌效果。
本次验证是对KCF-W150B型臭氧发生器的一次性灭菌的效果验证。
KCF-W150B型臭氧发生器放置在空调房间,与编号为########的净化空调系统相连。
消毒时,启动空调机及臭氧发生器,关闭相应的新风进口和########的风机,使整个被消毒的洁净区空气通过净化系统风管形成循环。
按《臭氧发生器安全操作维护程序》开启臭氧发生器,进行房间灭菌。
臭氧发生器开启40min后测试房间臭氧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50min后测试房间臭氧浓度随空间的变化情况。
臭氧发生器开启2小时后进行沉降菌测试。
在对臭氧发生器安装调试合格后,通过一次性灭菌.每间隔三天对有代表性和气流扰动小的地方进行沉降菌的测定.记录沉降菌落数不超过沉降菌警戒线(沉降菌落数小于8个)的效期,并结合车间的生产要求,提前一段时间作为冬季臭氧消毒的间隔.由于本次测定在11到12月期间进行,只能对冬季臭氧消毒时间间隔进行测定,对于夏季臭氧消毒时间间隔,待可行时间(5月-10月)进行测定。
.2 目的检查并确认臭氧灭菌效果是否符合要求,以及臭氧消毒开启的时间间隔.3 适用范围本方案仅适用于#######生产线的臭氧灭菌效果验证。
4 验证判断标准(1)臭氧浓度-时间与空间分布的标准.臭氧浓度一时间分布的标准. 在臭氧发生器开启后40min后,所有洁净区域中臭氧浓度达到10ppm(臭氧灭菌浓度参考卫生部1991年12月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并且在发生器关闭之前不得低于此浓度。
臭氧浓度-空间分布的标准:在臭氧发生器开启40min后,所有洁净区域中臭氧浓度不低于10ppm(臭氧灭菌浓度参考卫生部1991年12月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
(2) 沉降菌标准:微生物最大允许数10个(CFU/皿)《药品生产验证指南》。
(3) 臭氧消毒时间间隔的测试:沉降菌落数小于等于8 (CFU/皿)《药品生产验证指南》。
(4) 洁净区中重要机械表面沉降菌落的测定:细菌数小于20(CFU/inch2)《药品生产验证指南》。
5 验证条件确认5. 1 验证用仪表检验清单确认5. 2 文件或资料确认5. 3 检验方法确认6 验证内容及步骤6. 1 臭氧浓度分布测试6. 1. 1 臭氧-时间分布测试6. 1. 1. 1 采样地点:选取距离空调风箱送风口最远且送风口分布最稀少的房间,选择原辅料。
6. 1. 1. 2 采样方案原辅料间:臭氧发生器开启40min后,每30min采样一次,采样量1.0 L (采样器流量0.1 L/次,拉手柄10次);连续监测3hr;臭氧发生器关闭,空调送风时采样一次,20min后采样一次(监测在空调送新风时臭氧浓度衰减),采样量1.0 L (采样器流量0.1 L/次,拉手柄10次) 。
6. 1. 2 臭氧浓度-空间分布测试6. 1. 2. 1 采样地点:选取如下关键房间缓冲双铝包装压片室分析总混制粒称量粉碎过筛。
6. 1. 2. 2 采样方案一从臭氧发生器开启50min后依次采样;—采样量1.0L(采样器流量0.1 L/次,拉手柄10次)6. 1. 3 每一采样点同时采两个平行样。
6. 1. 4 采样时采样人员应戴防毒口罩,防止臭氧中毒。
6. 1. 5 检验方法及数据处理6. 1. 5. 1 具体测定方法见附录6. 1. 5. 2 两个平行样臭氧浓度的平均值作为该采样点的臭氧浓度6. 2 沉降菌测试按沉降菌测试标准操作程序取样。
6. 3 臭氧消毒时间间隔的测试6. 3. 1 采样地点:缓冲双铝包装压片室分析总混制粒称量粉碎过筛原辅料。
6. 3. 2 采样的时间间隔:每间隔三天对以上房间进行沉降菌测试6. 3. 3 采样方案:按沉降菌测试标准操作程序取样。
7 洁净区中重要机械表面沉降菌落的测定.7. 1 采样机械压片室中的旋转压片机,型号ZP-31D,设备编号:T201总混中的二维运动混合机,型号EYH-1000A,设备编号:T110制粒室中的高速混合制粒机,型号GHL-200,设备编号:T103 7. 2 采样标准:选择经常接触药物且不易清洗的部位。
7. 3 采样方案:消毒结束后,对洁净室中的机械表面的一定面积(inch2),用事先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湿润的适当大小的灭菌纱布充分擦拭,然后放入光口瓶中,加一定量浸出液振摇,再对浸出液进行细菌的培养。
7. 4 每一采样点同时采两个平行样。
8验证结果记录及分析9验证结论及再验证10验证计划:验证工作应在2008年11月22日至2008年12月13日之间完成。
一、臭氧灭菌效果验证报告目录概述……………………………………………………………………………验证条件确认…………………………………………………………………1、验证用仪表检验清单确认2、文件或资料确认3、检验方法确认验证结果记录分析……………………………………………………………1.臭氧浓度分布测试结果、臭氧浓度-时间分布测试结果、臭氧浓度-空间分布测试结果2、沉降菌测试结果3.臭氧消毒时间间隔的测试4.洁净区中重要机械表面细菌数的测定.验证结论评价及再验证……………………………………………………概述本报告的结论根据《臭氧灭菌效果验证方案》进行操作所得。
验证条件确认结果:执行人:日期:复核人:日期:结果:执行人:日期:复核人:日期:结果:执行人:日期:复核人:验证结果记录分析1臭氧浓度分布测试1.1、臭氧浓度-时间分布测试结果记录:见附表(一)结果分析:测试原辅料间的臭氧浓度随时间变化符合标准,并且臭氧发生器关闭20分钟臭氧衰减完了。
方案实施:生产技术部:质量部:车间:日期:年月日1.2、臭氧浓度-空间分布测试结果记录:见附表(二)结果分析:在臭氧发生器开启50分钟后,主要房间的臭氧浓度达到要求。
方案实施:生产技术部:质量部:车间:日期:年月日2沉降菌测试结果记录:见附表(三)结果分析:沉降菌未超过标准,臭氧灭菌后洁净厂沉降菌合格。
方案实施:生产技术部质量部:车间:日期:年月日3.臭氧消毒时间间隔的测试结果记录:见附表(四)结果分析:冬季臭氧消毒时间间隔为15天,未超过沉降菌警戒线。
方案实施:生产技术部质量部:车间:日期:年月日4.洁净区中重要机械表面细菌数的测定.结果记录:见附表(五)结果分析:臭氧灭菌后洁净区中机械设备细菌数合格。
方案实施:生产技术部质量部:车间:日期:年月日1.验证结论评价1.臭氧浓度随时间分布测试是否达标[]2.臭氧浓度随空间分布测试是否达标[]3.臭氧发生器关闭20min后,臭氧是否全部衰减完[]4.臭氧消毒对洁净区中设备的灭菌效果是否达标[]5.测得冬季臭氧消毒时间间隔的天数[天]6.在臭氧灭菌2hr后,沉降菌是否完全符合要求[]测试人:复核人:2.再验证臭氧灭菌方法改变需要再验证。
附录一:臭氧浓度检测方法1、割断检测管两端封头2、将检测管插在采样器的进气口上。
3、将采样器手柄拉至第2档位:前后拉一次,共采样100ml。
待检测管中指示剂颜色终止,即可从白色柱所到刻度读出可靠数据。
4、检测管前不加预处理管。
5、100ml进气时间2-3分钟。
附表一:臭氧浓度-时间测试记录测试房间:原辅料臭氧浓度一时间分布的标准:在臭氧发生器开启后40min后,所有洁净区域中臭氧浓度达到10ppm。
检测人:复核人:附表二:臭氧浓度-空间分布测试记录臭氧浓度-空间分布的标准:在臭氧发生器开启50min后,所有洁净区域中臭氧浓度不低于10ppm。
检测人:复核人:附表三:沉降菌测试报告沉降菌监测报告测试单位:检验编号:环境温度:℃培养温度:℃相对湿度: % 检测日期: 2008年11月22日测试状态:静态报告日期:测试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GB/T16294-1996《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测试标准:微生物最大允许数≤10(CFU/皿)《药品生产验证指南》结论:负责人:复核人:测试人:附表四:臭氧消毒时间间隔的测试测试单位:检验编号:环境温度:℃培养温度:℃相对温度: % 检测日期: 2008年11月22日测试状态:静态报告日期:测试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GB/T16294-1996《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结论:负责人:复核人:测试人:测试单位:检验编号:环境温度:℃培养温度:℃相对温度: % 检测日期: 2008年11月25日测试状态:静态报告日期:测试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GB/T16294-1996《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结论:负责人:复核人:测试人:测试单位:检验编号:环境温度:℃培养温度:℃相对温度: % 检测日期: 2008年11月28日测试状态:静态报告日期:测试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GB/T16294-1996《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结论:负责人:复核人:测试人:测试单位:检验编号:环境温度:℃培养温度:℃相对温度: % 检测日期: 2008年11月31日测试状态:静态报告日期:测试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GB/T16294-1996《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