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交通安全文化的塑造与培育

企业交通安全文化的塑造与培育

企业交通安全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一、塑造与培育交通安全文化的背景(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运输行业生产现状的严重性是塑造与培育交通安全文化的必然要求道路交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本设施,它在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需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伴随着道路交通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也成为困扰我国运输行业专家和管理人员的重要难题。

根据国家有关数据统计(表1),全国每年由于道路交通事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10万人,平均每小时就有11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因此被称作“永不休止的战争”,汽车被称为“飞驶的凶器”。

表1 近几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总体统计情况我国尚属道路交通发展中国家,人、车、路、环境等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道路交通安全总体呈现“一多三高”的现象,即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多、交通事故致死率高、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高、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高。

纵观我国交通事故历史,除去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交通事故一直呈波动趋势。

按照交通事故发生的内在规律,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可能会迎来上升时期。

图1 近五年我国营运车辆事故死亡人数变化趋势以2005年为例:我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27945起,死亡126760人。

而期间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是煤矿企业的40倍,建筑业的60倍,危险化学品行业的82倍,是“三大高危行业”生产事故起数总和的23倍;死亡人数是煤矿企业的6.5倍,建筑业的15倍,危险化学品行业的169倍,是“三大高危行业”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总和的4.4倍。

可见,道路运输行业已经是比煤矿、建筑和危险化学品“三大高危行业”更加危险的行业。

运输行业在安全管理上没有“围墙”,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

驾驶员单兵作战,有多少台运行车辆就有多少个危险点源,车辆行驶多远,危险场所就有多大,安全管理的难度毋庸置疑。

因此,运输企业将安全工作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依靠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整体安全文化素质,让“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是其内、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

(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塑造与培育交通安全文化某厂地处城乡结合部,且大部分井站分布在亚洲第一大苇场——东郭苇场的茫茫苇海之中。

其道路交通安全存在五大隐患:一是道路多样、路况复杂。

国道、省道、市地级公路、乡村道路和矿区生产专用道路交汇融合,路况、车流量等变化极大,十字路、丁字路等路口、岔路众多,而且缺少红绿灯、提示牌等警示标志(图2);二是车多为患。

矿区及周边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低速载货小汽车、三轮车、载重汽车和轿车等机动车辆,机动车辆的大幅度增加使原本狭窄复杂的矿区道路安全隐患大增;三是管理失控。

不仅因公交客运不发达,出租车、机动三轮车随意停车,争相载客,扰乱交通安全秩序。

而且报废车、拼装车、病车、无牌车、无证驾驶、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等等违规违法上路行驶现象突出。

四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受传统油田及周边粗放式管理旧制的影响,部分员工安全素质差距较大,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行为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普遍存在交通违规违法现象。

五是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区较近,且矿区濒临“苇海蟹滩”等风景区,流动人员增多。

加上交通流量大,人车道不分,车流混行,车辆的行驶速度参差不齐等,致使道路交通事故层出不穷。

386台运行车辆,每天都行驶在这样一种存在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特殊区域里。

单车日平均行驶距离达 927 公里(几乎一天往返北京一次),日载乘员工人数高达5600多人次。

其中,还有46台次大、中客车,每天都满载上下班的员工,往返于市区、矿区和井站之间,交通安全压力十分突出。

多年来,始终把交通安全列为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道路、设备、人员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显现出了效果,连续9年实现了交通安全无事故。

但因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习惯性违章行为仍时有发生。

交通安全管理的严峻形势,依然不容忽视。

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判断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解决所有人员对安全的认识问题。

而培育交通安全文化,恰恰就是要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使所有人员形成一种安全思维定势,把搞好安全管理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文化引领将安全管理工作深入进行到底。

图2 交通运输路线图(三)国家五部委“交通安全示范企业”评比活动,为塑造与培育交通安全文化提供有力契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扎实推进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6年4月14日,由中宣部、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保护生命、平安出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

旨在通过构建基层交通安全宣传网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现代传媒,大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交通法治意识、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打造安全、畅通、和谐的交通环境。

这一全国性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培育交通安全文化,通过文化的渗透,为员工构建安全生产的思维框架,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在自觉自律中舒畅地按正确的方式从事各项工作,从而达到规范和安全驾驶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

经党政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借此时机,培育具有特色的交通安全文化。

二、企业交通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创新点(一)企业交通安全文化的内涵企业交通安全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员工为本、以发展为基、以安全为首”,以“安全、和谐、健康、科学”为工作理念,以争创国家级“交通安全示范企业”为契机,以HSE管理体系为主线,以愿景理念引导、构建五个机制、“情绪管理”及“五·三”管理法为手段,以打造本质安全为目标,把柔性的人文管理和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不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全员安全素质,规范安全风险,减少交通事故。

它贯穿于企业运输生产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渗透于员工工作、生活的一切活动中。

交通安全文化的由四部分构成(图3),即:交通安全物质文化、交通安全行为文化、交通安全制度文化和交通安全精神文化。

交通安全物质文化:包括交通安全生产的装置设施及各类安全防护的技术设施、安全设备和使人处于安全、卫生、舒适及至享受的工作环境等。

它是形成交通安全精神文化和交通安全制度文化的基础条件,它所折射出的是运输安全生产理念、思想、作风和意识等。

交通安全行为文化:是员工在运输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

包括员工行为准则、生产经营活动、教育宣传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的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等。

交通安全制度文化: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员工和企业组织的交通安全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规定了员工在运输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是一种强制性文化。

交通安全精神文化:是指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安全价值和标准等,是交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交通安全制度文化和交通安全物质文化的基础。

图3 曙采交通安全文化结构图交通安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交通安全文化由表层到深层的有序结构,融涵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体现员工最切身利益,反映了员工对最新安全的需求。

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安全发展,才能科学发展,只有安全发展,才能以人为本。

经过分析、研究、优化、融合与发展的交通安全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因此,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是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交通安全生产中的深层次矛盾,建立稳定性格局,确保长期效果,最终提升安全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交通安全文化的创新点1、创新点之一:系统分析了企业塑造与培育交通安全文化的难点培育交通安全文化过程中,先后走访了虎跃快客公司、冀东油田等同行业单位9家,访谈各类机动车驾驶员580名,交通安全管理人员59人,下发调查问卷1200份。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访谈、问卷调查和有针对性的设计试验项目,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系统的分析了企业培育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难点,找到了制约企业培育交通安全文化的主要因素:(1)管理者观念上存在误区,缺乏管理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

(2)员工的安全理念落后,知识匮乏,麻痹侥幸心理突出。

(3)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执行不够有力,管理制度难以落实,三违现象严重。

(4)车辆维护、GPS安全监控等安全设施投入与保障不足。

(5)企业井、站分布分散,周边环境恶劣,交通运输道路状况复杂,安全隐患日益突出。

(6) 驾驶员单兵作战,企业交通安全管理的现场,点多、面广,车辆安全受控的力度不够,危险因素多。

针对上述问题,作出了以下分析:一是瓶颈:观念制约。

调查中可以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已经高度认识到交通安全工作重于泰山。

中、基层管理者,也充分感受到交通安全管理的强大压力,但在交通安全生产的实践中,“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尚未真正树立。

在对待安全问题上,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相当一部分还是强调客观因素的多,分析主观意识的少。

由此可见,企业交通安全管理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没有真正到位,员工缺乏对正确的交通安全文化理念的认同和践行,这正是其培育交通安全文化的瓶颈所在。

二是危局:行为失范。

通过对同行业单位的走访,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这些企业的制度不可谓不全、管理不可谓不严,但在交通安全管理的实践中,习惯性违章现象还是层出不穷。

究其原因是全员执行能力不强。

其实在主观意识中,企业中的任何一员都不希望企业发生安全事故,更不希望事故降临在自己的身上。

但在客观现实中,往往在“不可能、没有事”、“一直都这样”的投机取巧的意识驱动下,违章不仅产生,更在“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监督控制下,形成了一种得过且过的安全行为习惯。

三是失控:制度“虚弱”。

不能落实的制度是无效的制度。

由于企业井站环境的特殊性,难以避免的会出现行车现场的安全监督把控力量的相对薄弱。

也就是说在落实行车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时,常常会出现“漏网之鱼”。

加上,管理执行过程中的人情关和个别盲目控制,给“报喜不报忧”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想,提供了滋生的条件。

对交通安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违章违规现象,不能及时的把控,反馈分析和奖励处罚,必然会失去或减弱了对管理人员和驾驶员的刚性约束,从而影响到交通安全文化的塑造和培育。

由此,不难看出,在企业塑造和培育交通安全文化过程中,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意识的因素;既有制度规范的原因,也有个体行为的差异;有行车环境、车辆条件等客观因素,更有主观倾向、能力素质等本体要因。

多方面矛盾相互交织,互相渗透,共同作用,使企业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2、创新点之二:解析交通事故原因,探求企业塑造与培育交通安全文化的规律和途径根据调研结果,通过对同行业单位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司机因素、车辆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表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