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何雨1王振卯2(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南京210093)(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南京210013)摘要:针对老龄社会来-临中国沉重的“未富先老”养老压力,本文提出了新型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可以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第三条道路”,分析了“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含义、缘起以及中国选择“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必然性,并提出“四三二”立体化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i社区照顾;养老模式;老龄化社会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9)0l一0096—05社区照顾的背景与缘起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
96%,这标志着在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
联合国相关机构认为,在2020年到2040年期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从11.5%急剧升至21.4%。
李浩等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80岁及以上老年人VI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l】与瑞典、El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1—3万美元相比[2J,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未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老龄社会、高龄社会的来临对当前中国城市养老主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一,“反哺”式家庭照顾(FamiliyCare)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
“反哺”式家庭照顾养老模式指的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主要是配偶、子女、孙子女和其他亲属等)向其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父辈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提供经济供养、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与安享晚年的养老模式。
当前,城市家庭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微型化、核心化趋势。
家庭模式核心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在居住空间上呈现出代际分离特征,而这种空间上的隔离直接弱化了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的功能,特别是成年子女们忙于工作、事业,更使得照顾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据调查,有33%的中青年人认为照顾老人有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工作压力大没时间。
L3J其二,机构院舍化照顾(InstitutionalCare)养老面临两方面的困境:即一方面社会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高达1.3亿人,而全国只有4.2万多所各类养老机构,所拥有的床位不到100万张,只能为不到l%的老人解决住房问题,这与发达国家的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的5%至7%相比相差甚远。
此外,社会性的养老机构设施不健全,缺少完善的服务机制和生活设施,特别是在低端的社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会性养老机构中缺乏足够的房间家具、生活用具、家用电器等各种设施,娱乐、休闲、学习场所等亦无法适应老年人广泛生活的需求。
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希望能够在家养老,如诸多养老机构都存在着床位空置现象,据调查,各类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仅为55%。
【4j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等社区资源在内的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尝试,成为继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代机构养老之外的第三种养老模式。
当前,在大多欧美发达国家,社区照顾模式已逐渐取代了机构照顾模式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主流模式。
【5】社区照顾(CommtmityCare)是由英国人最先提出的。
广义的社区照顾涵括社区内所有需要照顾的群体,如老人、残疾人、儿童和精神病患者等的照顾;雨狭义的社区照顾专指社区对老人的照顾,这是社区照顾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区照顾养老模式。
20世纪50年代在“反(机构)院舍化(养老)运动”(主要观点认为,大型社会照顾机构程序化的专业照顾与科层制的照顾管理导致被照顾的老人们与社会隔绝,缺乏正常的、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它既不能帮助老人度过有意义的晚年生活,又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中,社区照顾进入老人照顾领域。
1958年英国卫生部长提出:“我们对于老人服务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对老人而言,最佳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若必要时可透过居家服务予以协助”。
【6J1980年代以后,撒切尔政府面对福利国家的危机、入口老龄化的压力、向右转的福利政策以及基督教的人文主义精神复兴,积极推动社区照顾作为英国养老工作的主要方式;1990年。
英国颁布了《社区照顾法令》,经过3年的实践,于1993年在全国推行。
社区照顾把家属、朋友、邻里以及各种志愿性组织等非正式关系视为提供养老照顾的重要方式,希望通过“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sation)以追求“正常化”(normalisation)的“老有所养”的生活,避免“全控机构”(totalinstitution)养老照顾缺乏人性的养老照顾方式。
社区照顾的主要特色或者核心是强调社区中的非正式网络对老年人的照顾,帮助有需要的老人能够独立地、有尊严地在社区中继续生活。
对中国而言,积极推动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既是我国缓解B益严竣的城市养老压力钓有效途径,也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应对养老挑战的必然选择:首先,快速入口老龄化趋势与_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是发展社区照顾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需要照顾的老人数量在不断增长,如那些既得不到子女照顾又无法得到机构照顾的空巢家庭老人数量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老人们的养老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养老照顾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层面,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心理健康、社会交往、旅游出行等等方面成为养老照顾的新的需求点。
依托社区构筑养老照顾服务体系不仅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并且可以让老人们能够在自己已经习惯了的居住环境中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入、事、物中安享晚年。
其次,“反哺式”家庭照顾养老与机构院舍式养老的弊端是发展社区照顾的直接动力。
家庭结构微型化、核心化趋势客观上割断了老人与成年子女之间天然的联系,使得老人无法或者难以从子女那里获得经常的、全面的照顾,特别是无法满足老人的心理与情感需求;雨机构院舍式照顾存在的规模较小、成本过高、能力有限、设施不全、环境较差、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以及机构院舍养老的冷漠、缺乏人情昧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弊端也使得机构养老发展空间有限。
再次,成本低廉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可以完善我国杜会保障体系。
相对于快速入口老龄化趋势以及不断增长的养老压力,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养老保障资金投入的限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养老规模与能力仍然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大量增加的养老照顾需求。
相对于政府日益膨胀的福利开支与费用昂贵的机构照顾,非正式的社区照顾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推广,能够有效地缓南京社会科学s0CW.sclENcHINNANJING2009年第1期和养老压力。
第四,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也是城市养老服务属地化趋势使然。
“去单位化”是当前中国改革的主要方向,即从计划经济无所不包的单位制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公司化转型。
在新的社会分工逻辑下.职工从传统的“单位人”变成了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人”,“企业保障”、“单位保障”等也为社会保障所取代。
这要求社会管理相应地采用“属地化”方式,以顺应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客观要求。
而“属地化”的“社区照顾”正是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的必然逻辑。
第五,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有利于开发社会闲置资源、为下岗待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通过在社区中提供餐饮、娱乐、日托、保姆等服务,既可以满足老人们正常的生理、心理要求,特别是高龄、独居、残疾、困难老人渴求照顾日常生活的需求,也可以激活社区各种潜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渴望就业的“4050”的下岗待业人员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在英国约有10%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社区照顾的有偿服务,为大约13万人提供了社区就业机会。
【7J社区照顾体系的立体化结构社区照顾是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会各个方面资源,从而对老人予以养老照顾的一个完整体系。
它借助于社区内部力量,但并不排斥政府正式部门、社区专业养老机构对社区照顾养老的支持。
一个完善的立体化的社区照顾养老体系应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社区照顾内容的丰富性,不仅要满足老人们基本的生活照料需要,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支援、心理支持与基本的医疗服务;其二,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行动主体也不仅仅是社区内部的初级群体支持网络,而且也还包括正式的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支持以及以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第三部门的辅助;其三,完善的社区照顾是由“在社区照顾”与“由社区照顾”两大照顾方式层面共同构成的。
1.社区照顾的内容体系:社区照顾是涵盖老人们生老病死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全面的养老照顾体系,因此,社区照顾不是一种简单便民服务,仅仅满足老人们的生存需求,而是一种具有多种服务项目、能够持续照顾的服务体系,以满足老人们多样化的养老需要。
社会照顾主要有四大内容:基本生活照料、物质设施支援、精神情感支持与基本医疗服务等。
这些内容基本覆盖了老人生活、休闲、医疗等主要方面,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生存状态、年龄阶段老人们的特殊需要。
如在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中,按照老人的居住条件与生活自理程度可分为四种形式: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具体内容见下表l。
2.社区照顾的行动主体体系:城市养老的行为主体从单纯的依赖于大型机构或家庭过渡到涵盖家庭、专业正式养老机构与社区内部支持网络等力量在内的多元化的照顾主体,形成以社区照顾为主,正式机构照顾与家庭照顾参与为辅的新型社区照顾格局,图l揭示了当前社区照顾的三大行动主体架构。
社区非正式照顾者(Caringeaters)是社区照顾首要行动主体。
社区居民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是社区照顾网络的最终倚靠力量,也是“在地老化”(aginginplace)的社区照顾理念的主要援助群体之一。
非正式照顾网络有其鲜明的优势:一方面,这种首属性的支持网络无处不在,不仅涵盖了家人、亲属间的相互依赖,而且也容纳了邻里间的互助;另一方面,“在地化”的首属支持群体间存在着紧密的情感、心理联系,在具体的照顾过程中能够与被照顾者形成良性的情感交流与心理互动,其所提供的服务更具弹性、更具人性化和针对性。
据估计,西方工业化国家绝大部分照顾(约75%一80%)由非正规照顾者即家人、朋友、邻居提供,如在意大利,家庭提供了老人所需服务的74%,在德国,家庭提供了老人所需服务更是高达80%.[8]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表l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四大内容类别照料内容老人身心状况具体照顾项目住在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不能完全自理者;陪同上医院等;可由志愿服务者、政府雇员提供;居家服务方式免费或收费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