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文请从下面三幅照片中任选一幅完成写作作业我选择幅(1)请用100-300字的篇幅描写这幅画面的内容。
(2)请用一句话概述你阅读这幅图片以后的认识, 这些画面引发你对哪一重大问题的思考?想到了哪些?(3)看完这幅画面,你想到了那些社会生活情景与事件?请分条列举。
(4)请整理你的思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摄影散文。
题目:摄影作文讲评一、题目的命名艺术当历史照进现代受伤的世界古今文明的冲突纷争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最后一具残骸逝去的风景人与自然生命的呼唤大地的悲哀二、存在问题1、内容与画面不符流浪,寻找精神家园他在看什么?远处的建筑还是书?他是怎样的?孤独的还是充实的?这两个问题我们无从解答。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我看来他既看了建筑又看了书,心灵是既孤独又充实的。
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流浪者,让人流浪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
有人只是享受流浪的漂泊感,这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能让人们放开自己,真正的体会无拘无束,但是这样的自由仿佛又缺失了什么,所以最终人们总会回到自己的一个地方安定下来,就像一颗蒲公英,乘着风的羽翼在空中飘飘荡荡,它会一直飘着,也许是累了,也许它厌倦了自由过头的生活,它就会如我们一样安定下来安安静静的生根发芽。
也有的人是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所以选择了离开,可是看着看着大多人都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被外面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所吸引,再也回不去原来的自己,它们大都是没有目的的。
也有一小部分的人流浪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大都是不会失去方向的,他们都走在一条通向精神家园的路上,所以他们从不迷路。
图上这个人也是这样吧。
这样的流浪可能会使人身体困苦贫瘠,但是他的心灵永远是满溢出来的。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世道,人们已经对于精神的渴求越来越小了。
但我并不是说信息发展不是好事,但在人类进步的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丢弃的——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在杂乱的大马路上,亦或是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人们总有一样东西不离手,手机。
这些人一定有一处自己的住处,也就是他们口中的家,可是这样的家是真正的家吗?你的身体可以在那里休息放松,但你的心灵真的有歇脚之处吗?那么那位靠在树旁仿佛无依无靠的人呢,他没有容身之所,但是他的精神一定在某条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而在我看来他才是真正有家的人。
我承认,手机是快捷且用处无穷的。
可是有一些东西永远只有书本才能够给予的。
坐在藤椅上,沏一壶茶,陶醉在无限的墨香之中,难道真的就比不上刷着微博在外面玩乐吗?我们大可不必像他们一样流浪,但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或走在去精神家园的路上,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有家的人,才是真正不孤独的人。
携一缕书香,我们在路上。
1438: 说说读书的重要1301、1312、1343、13492、形象与抽象蒯思涵:古今文明的冲突纷争、1450三、新颖之处1、视角独特潘睿、唐嘉如、1325、1314、2、引用罗馨竹听到的不是王维所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而是令人心烦的车鸣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情景,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再见到了吧。
自古以来,人类都企图通过改造自然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这个曾经真真实实存在的富庶之地,如今留下的只是埋葬在黄沙下的古城遗迹,它的消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建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他们砍伐了许多胡杨树和芦苇供其取材建设,使当地的环境急剧恶化。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耳熟能详的诗歌充盈着对团圆和回乡的渴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却让我想起了村上春树在他的《世家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描写的独角兽的头骨,它像一个纽带,将高科技的现代大都会与没有纷争、安静舒适的世界尽头联系起来。
我希望找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希望找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希望找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我希望找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是我找到的只有大片的玻璃幕墙,闪烁迷离的红绿灯,望不穿的柏油马路和各式各样的商场小店。
而这些诗中的景色,我只在梦中寻到过。
《圣经·创世纪》上有着一个诺亚方舟的故事。
灭世的洪水到来之际,上帝以诺亚为新世界的种子,让其制造方舟躲避灾祸。
当方舟建成之时,全世界的动物与诺亚一家依次进入了方舟,躲避了灾祸。
在这里,便有着人与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例子。
而现在呢?农村,在我记忆中应该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的田间童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的清新淡雅,“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的秋收喜庆。
可是在这里,既没有油油的花草,盈盈的湖水,一切都被这个可怕的场景所代替,这里到发生了什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写过一个这样的村庄会是怎样的可悲。
都梁的《血色浪漫》中也把这种现象给描绘了出来:知青们下放到偏僻落后的乡村,这里的人一年中只有六个月能吃饱,其余的时候只能向别的村乞讨才能得以生存,下放的知青看得出村里人的眼睛中只有木然和迷惘,他们只能安于这样的生活,却不懂得去改变这样的现状。
正是因为这里物质是贫瘠的,精神上也随之变成贫瘠的。
我们绝不能让这种情形再次出现。
3、灵活运用教材13094、想象丰富1318、1344四、同一画面,不同理解C\ 郁伶与王苏豫、罗馨竹、1448、1303、1319B\胡贝佳、1444A\唐嘉如、王伟业(欲望)、1441、1445五、范文当历史照进现代黛瓦白墙的古建筑,镂空的窗户镶嵌在平整光洁的墙面上,虚实结合,相映成趣。
飞檐向上翘起,雕刻着古朴的花纹,显得庄重而灵动。
这样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立在你的面前,让人的神情一下变得宁静,心中不由得染上几分肃穆与沉重。
感觉好像置身于庞大浩瀚的历史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飘渺又真实,让人留恋,却分不清真假,看不透玄机。
镜头的切换,照进了古建筑背后的现代建筑。
高耸入云的楼房鳞次栉比,挺拔而坚韧。
它们排列得如此有序,连建筑外形都是一模一样。
灰色的墙面和星罗棋布的窗户堆砌成了这一栋栋现代建筑。
这样紧锣密鼓的安排,无一不在宣示着现代生活的匆忙与急切。
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片,历史与现代交融,两种不同时间,不同风格的建筑就这样存在于一幅画里,将曾经与未来糅合到一起,却没有预期的突兀与怪异,甚至有着独特的一份魅力。
低矮的古建筑,长廊回环往复,四方的结构,颜色大气稳重,线条棱角分明,虚与实,密与疏,庄重与灵动,一切契合的那样完美,就像一件艺术品。
它代表着历史。
历史上的血雨腥风,盛世繁华,离合悲欢,都是这座建筑蕴含着的深层意义。
它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走过,所以低矮,内敛沉着;它在荣辱兴衰的时代走过,所以简朴,爱恨分明;它在锦绣繁华的时代走过,所以精致,巧夺天工。
它拥有历史最美好、最珍贵的沉淀,交错了思想与文化,彰显了心性与品德,品味着独到的辉煌与暗淡,甘甜与苦涩。
俏丽的现代建筑,直耸而上的体型,圆润的结构,颜色朦胧一片,黑白相交,线条简洁而紧凑。
密密匝匝的窗户分布在建筑的每一面,独特而新潮。
它清楚地显示着现代人的生活风格和性格。
人们的匆匆忙忙,拥挤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现代人独特的圆滑和消灭不止的欲望,人与人之间的算计以及对金钱、权利、地位的渴望,毫不避讳地刻在建筑上。
它记录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也记载了人们对过去的不屑。
它只是在向上,毫无节制,不能也不愿低头,看看自己基于的大地,一味的追求前方,想要碰到天。
当历史照进现代,风格迥异的建筑结合的完美,人们的心境呢?我想,也是一样的。
并不是现代人拒绝回首,也不是古代人不敢向前,人都有安于现状的心理,尤其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
拥有一份自己珍惜的拥有并不容易,每天都生活在风口浪尖,谁不希望有一份安逸稳定的生活。
只是,相同的是目标,不同的是行动。
所以,古代人选择稳定自己,现代人选择圆滑社会。
这其中没有对错,没有优劣。
若是将两者相结合,就会像这幅照片一样,结合得恰好,拥有一份独特的魅力,令人忍不住驻足赞叹。
用古代人强调的修身掩映着现代人独有的圆滑,你才会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同时,与他人相处融洽,在社会上拥有一份立足之地,甚至创造辉煌。
当历史照进现代,我看见无与伦比的风采,你看见了什么?——郁伶同一片天空下这牛头的残骸为何会在这里?为何远处是高楼大厦,这里却是一大片荒地?这些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这同一片天空下,这两样东西,牛头的残骸和高楼大厦,的确同时存在着。
无论我们怎样忽视这一点,它都真实的存在着,而且与我们息息相关。
在这灰暗的天空下,远处是一个由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组成的建筑群,近处却是一片面积更大的荒地。
荒地似乎正在接近干涸的状态,让此情此景更加显得荒诞不经而又满目苍凉。
视野的最近处却是一个牛头的骨骸,旁边还散落着一些碎片,让人不觉生疑。
这样一幅图,莫名让我想到一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也许可以改一下:只许人类享受生活,不许其他生命试图生存。
这幅图似乎就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观点。
这样的观点,我恐怕不敢苟同。
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人类的生活水平自然得到了极大幅度的提高,从人的角度来看,我们获益颇多。
虽然我对“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并不否认,但还是不得不说,其实我们在大多时间里并没有过多考虑过其他物种的生存。
我们自认为是高等生物、智慧生命体,有更多的机会改变地球甚至宇宙的面貌;的确,我们在智力和行动上远远超出其它地球上的已知物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理由剥夺它们的生存权利。
在屠格涅夫的《大自然》里,他描述了这样一个梦:他偶遇了正在沉思的自然女神,不禁问她是否在思量如何让人类尽可能完美幸福,不料这万物之母却在思考如何让跳蚤的腿更有力量。
这个故事引人深思:我们做的一切究竟是否正确?我们是否考虑过其他物种的生存条件?当然,人类也可以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意境。
例如在非洲大草原、澳大利亚的荒原、青藏高原的马路上,仍会看到三五成群或是成千上万的野生动物在迁徙、闲游、繁衍生息。
从未离开过它们的当地人到与他们只有一面之缘的游客,都好似约定俗成一般,自觉地给他们让道,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它们。
不论是惊异还是欣喜,这样的那样的情绪都会被没入万籁静寂的和谐里。
那是一种安宁和幸福,是一种共鸣和感动,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这才是我想看到的,才是至美的境界。
但回到现实,也许人与自然和谐的大问题并不是几代人操心想象就能解决的,离图片更近一点,是城市规划的问题。
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尚未城市化的地区,这些思考兴许有用。
不难想象,如果图中场景出现在真实的都市,那么这块空地一定是被几米高的广告布遮住,正要盖新楼,很快会成为远处那些高楼的复制品。
因此可以说,城市规划几乎不会留余地给动物与自然的。
从这个层面说,城市规划者有必要考虑一下,是否真的只把城市中心留给高楼大厦,不留一点喘气的缝隙,不留一点自然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