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读书笔记
【篇一:名著导读读书笔记】
,
。
【篇二:读书心得】
新疆师范大学
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学年度 第 一 学期)
课程名 称: 比较法学研究
年级: 2013级
专业名 称: 民商法学
研究方 向:民商法基础理论研究
学生姓 名: 孙 曼
授课教 师:池中莲
论文完成日期:年月日
书是人类的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的文献及论文
我是一名民商法专业的研究生,对我来说读书尤为重要,尤其是阅读和法学有关的诸多书籍是当务之急,这学期我们开设了阅读鉴赏这门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基本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要从书中获取哪些信息,如何做读书笔记等等。我在图书馆借阅了,《民法总论》、《法国民法总论》、《物权法研究》、《侵权法总论》这四本书以及阅读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司法实践中媒体侵权基本抗辩事由分析——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的实践为样本》、《论中国新闻侵权抗辩体系与具体规则》、《“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私法精义》、《加框链接的著作权法规则》、《人格派生财产权初探》、《论公司法一体化:中国视角及启示》、《股东权利及其实现机制》、《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之抵押物转让的效力》、《技术合同的兴起与隐退:一个知识产权现象的地方性知识》、《论优先购买权的行使要件》、《超越称谓之争:对象与客体》、《论继承法的修改》。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二、读《民法总论》和《法国民法总论》有感
《民法总论》这本书每每讲解法律术语时,就会详细介绍概念同时举例以说明。尤其是概念的比较学习,讲的非常透彻,其中在讲到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时,两者概念对比区别,是我见到法学书籍中将这两概念讲的最清晰的。
法律行为一章中讲到“意思表示”这一术语中,讲到了其他书中没有提及的细分的类型,感觉以前读的有些地方不正确,或者是自己对知识本身理解有偏差。
时效一章讲述尤为精彩。精确的阐述时效和除斥期间的区分,其中讲的时效的客体,是我目前所看到的法学书籍中,其他书目中没有提及到的法律概念,也其讲述过相似的知识。但是没有准确系统介绍这一概念蕴含的知识,即期待权请求权、债权请求权和物权请求权。系统介绍概念并进行举例例证。
《民法总论》的确实感受到法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初学看似容易,读懂很难。因为介绍一个法律概念或者法律术语牵涉到其他分支法律知识和相关的条文。总之,读懂一个法学术语需要另外一个法律知识补充,这使我初学时遇到很多困难。不过庆幸的是自己总算一点一点的啃着法学书籍,闯过一关又一关。
《法国民法典》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制定出来的,任何的事物都有其产生
所有人以公民称之,为《法国民法典》第 8 条的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政治权利创造了社会政治基础。在经济方面,17 世纪末至18世纪,因为受英美国家进行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得以快速发展。到了十八世纪中期,法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仅次于英国成为英国的欧洲第二经济大国。但是原有的封建制度却在极大的阻碍自由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这就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废除法律制度,并且建立一个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新型法律制度。这就需要改掉旧的制度,改掉旧的法律与之不统一的地方。
《法国民法典》的内容基本体现的是 “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涉”的以个人主义,自由放任为其特色的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经济关系。在当时,资本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因此法典对农业财产,特别是土地所有权制度予以了详尽的规定,对农业劳动关系包括耕畜租赁的规定就有二十多条,但是却很少涉及工业财产权,更无知识产权的规定,特别是没有规定法人的制度,但是对于雇佣的制度仅仅有两条。 法典贯彻了资产阶级民法原则,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时代性。法典极鲜明的体现 了资产阶级的民法的基本原则。具体有:
第一,体现了民事权利主体自由平等的原则。凡是成年的法国人都平等、自由的享有民事权利,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居住在法国的外国人,这就是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 。
第二,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法典对于所有权明确的定义强
调了所有权具有绝对无限制的特性,对于所有权的范围,不管是动产还是不动产,都可以扩张到该物体由于天然或者是人工而产生或者是添加之物,即添赋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其土地上空或者地下的所有权,强调所有权无限制的原则,强调国家征用私人财产只能根据公益的理由并得以给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为条件 。
第三契约自由的原则贯穿于契约的主体、订立、效力和形式、种类与内容和标的等一切内容。法典表明,契约一经有效的成立,不得随意的变动,当事人须依约定,善意履行,契约当事人的财产、甚至人身都可以作为契约得 以履行的保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过失行为为基础,即过失责任原则。
法典保留了若干的旧的残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传统法律制度。法典即确定了《人权宣言》和革命初期激进的立法原则和制度,有力的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时,也继承了旧制度 的若干与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相背离的条款。
法典在立法模式、结构和语言的方面,也具有其特殊性。法典在内容上以罗马私法为基础,恪守优士丁尼的《法学阶梯》的结构,采用法典形式,以合理的编排顺序,概括、明确和规范的语言,表达了其实用的技术风格。法典不设总则部分,不追求理论概括,更多的是规定了实际规范,措辞简洁明确。除了少数的条文中有“公序 良俗”和“善 良风俗”的规定之外,法典尽量减少弹性概念,以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更好的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
法国民法典对我国制定民法典的启示:在人类的民法史上,《法国民法典》不仅是一部辉煌的经典,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骄子。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会对我国制定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法国民法典》对于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有以下几点借鉴意义:通过对 法国民法典》的解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立足与当下的国情与时代背景,及时的制定,适时的出台我国的民法典,以弥补我国民法典缺失的漏洞,将广泛而庞杂的民事权利一一加以确认,实现法律的权威性,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制定民法典一定要最大程度的去反映普通民众的需要,应该进行广泛的民间调查,全面了解各种风俗 习惯尤其是中国,中国地大物博有 56 个民族,各个民族风俗习惯可能都不一样 ,这就很有必要进行广泛的民间调查,这种广泛进行民间调查的方法有助于以后制定 民法典最大的反映民间普通 民众的需要,减少对少数民族的利益的损害,减少民族间的冲突。一个法典的制定,要保留若干有利于当下环境发展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传统的法
律制度 ,有利于法典的稳定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并非都是封建残余,其中也不乏有精华和闪光点,例如传统文化中所提倡 的“忠孝”等等,在制定民事殊 。”1788 年巴黎议会的通令迫使国王于1789年召集三级会议,以筹划税收方案解决财政问题。在会上,特权者要求增强他们的特权,第三等级早 已不堪重负。三方不能公平磋商,发生骚动,旧体制下的政府组织纷纷瓦解。拿破仑兵变夺取政权使法围由一个朝代国家发展成为地道的民族国家。通过法国大革命,使新体制初步形成,其低层结构可谓全民平等。”所有人以公民称之,为《法国民法典》
第8条的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政治权利创造了社会政治基础。在经济方面,17世纪末至18世纪,因为受英美国家进行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得以快速发展。
到了十八世纪中期,法国的工业生产总值 已经仅次于英国成为英国的欧洲第二经济大国。但是原有的封建制度却在极大的阻碍自由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这就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废除法律制度,并且建立一个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新型法律制度。这就需要改掉旧的制度,改掉旧的法律与之不统一的地方。“拿破仑执政并没有采取共产模式,也未采取平分财产模式,而是在承认既定事实的基础上,确保个人自由和财产安全交易,乃明智之举。为《法国民法典》创造了稳定的经济环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三、阅读《物权法研究》有感
《物权法研究》深具学术价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物权法理论研究书籍 第一,该书广征博引,全面梳理了我国物权法学。众所周知,我国民法学尤其是物权法学起步较晚,1993年物权立法启动后,物权法学研究才渐显兴盛。作者在该书中对我国物权法学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充分论证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例如,针对物权法立法过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名称之争,作者在该书第十五章对不同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学说进行归纳总结,对这些学者所提出的“农地使用权说”、“农用权说”、“永佃权说”、“耕作权说”等详加分析,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第二,该书很多章节是在作者专论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王教授是国内较早倾力于物权法研究的学者,其博士论文即以《国家所有权研究》为题而展开。自1993年以来,王教授不仅有《物权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003年再版)等专著问世,而且有数十篇物权法专论见诸报刊,这
【篇三:《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笔记】
读朱苏力先生《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有感
朱苏力先生在其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陈述了许多经过自身深思熟虑的观点。有许多观点在现在法学教育、司法改革以及法治建设中得到了落实和完善,也让很多法律职业者或者法律爱好者从中得到了不少启发。对于我这个法科班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也受益匪浅。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阅读该贵书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部分 赞同朱苏力先生的观点
一、 思考问题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法治与变法》这第一编中,朱苏力先生强调“思考问题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果搞学术的要思索学术背景,提问作为切入问题的方式”、考虑“语境化的合理性”等等,这些字眼当中无不展现了朱苏力先生思考问题抓住社会背景的思路,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思考社会背景的重要性。换句话说,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透析,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或者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笔者认为,作为法科生,应当在大学阶段就学会保持对理论与现实进行持续深入思考,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尽量地从法律角度进行剖析思考。思索其缘由,联系其社会背景。尤其是以后以法律作为职业的同仁,就必须养成一种利用法律分析思考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保持一种在分析社会现象时重视社会背景的理性思维。
二、 针对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而采取的理性方式 朱苏力先生强调在遇到与自己有不同观点时,“不断反思,既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随时准备在有新的、有足够说明力的证据面前放弃自己的结论,接受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式和观点”。
笔者完全赞同该理性说法。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当我们的观点是谬论,或者相比其他人观点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时,又要敢于放弃自己的结论,而坚持别人更有说服力的观点。
三、 如何写好一篇优秀法律文章
写一篇文章时,朱苏力先生特别注重文章的角度、思路、方法或论证方式等;在写法律文章时,喜欢对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利用,更多关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事,对于我们日常切身经验的提炼和感悟。
这让笔者深受启迪的是严谨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法科生,逻辑严谨是写文章必需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而应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尤其是以后的法律工作当中要时刻铭记,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灵活运用严谨逻辑。
四、 针对各种纠纷和冲突,寻求各方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法
这种解决纠纷和冲突的理念,无论是利用公力救济还是私力救济,都是各方的出发点。这就需要大家利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尤其是私力救济。
笔者认为,寻求利益最大化是思路,而立场需要换位。当我们提出方案之前,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当我们面临更加棘手的问题,尤其是面临方案不能实现和对方不甘妥协的两难困境时,我们就更要对该方案进行换位反思。
第二部分 不赞同朱苏力先生的某些观点
一、立法不仅要按照理论原则,更要考虑操作难易程度及交易费用
笔者不赞同朱苏力先生受西方思想影响下而得出的该结论。理由如下:
在西方确实存在着“立法成本说”,但是,对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考虑是可以,但是,程度不能太高。我有个反问。即是:我们的《宪法》是抽象的法律,在法院适用方面,没有适用宪法作为断案的依据,更没有违反宪法审查制度。按上面的思路,我们就不应该立《宪法》了?再举个立法例子,2008年 1月1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虽然在立法过程当中经过了n次修改,千呼万唤始出来,并且反弹非常大,但最后,还是立了。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