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考核
《小学语文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
1、试分析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特点。
答:(1)识字与写字教学标准结构特点分析
从结构上看,《标准》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就识字写字教学的阶段目标来说,主要有两个特点:从横向来说,目标体现了多元化和重点性的统一。
从纵向来说,学习目标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2)识字与写字教学标准内容特点分析
首先,准确定位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
其次,强调多认少写、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学习目标。
再次,重视和加强写字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优美。
第四,给学生打下扎实而又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2、简要分析口语交际的含义与特点。
答:究竟什么是口语交际呢?《标准》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具体说,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
首先,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
其次,口语交际这种活动是以口语作为载体的。
口语交际的特点情境性、互动性、规范性、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
3、试分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
答:(1)鼓励表达真情实感,拒绝假话虚情。
(2)减少束缚,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
(3)贴近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4)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5)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
4、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
答:(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其他两个维度发展的依托道。
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
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回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更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答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
没有“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
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
1、试分析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是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是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四是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评价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答:(1)理论依据: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是对情境化理论教学的具体实现,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将课堂打造成一个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以及了解汉字的环境。
(2)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情景教学?首先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兴趣。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这里所说的“语感”,是指对语言的内容、感情和表现方法等的感悟。
语感越强,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体味作者的情感。
第二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已常用的手段。
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还必须有老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渲染,这样才能有效地再现课文中用语言描写的情境。
第三是模拟情境,激发兴趣。
模拟教学情境,能给学生的学带来生机,给教师的教带来活力,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为了创设比赛情境,我让学生分别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代表田忌和齐威王两方,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为三个等级的马,边演示边讲解两次比赛的过程。
让学生在这种演示情境中领悟孙膑的善于观察和机智聪明。
(3)情境教学十分注重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创设情境,为儿童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插上“基础”与“发展”的翅膀。
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容易激起学生的情
绪。
在教学中巧妙创设语文情境,既能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既能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又能促进儿童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最大限度地发展。
三、实践操作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
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看花灯》为教学内容,请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按照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1、设计一个导入,并简要分析设计的依据。
答:(1)导入:
“同学们,昨天你们玩的快乐吗?”我单刀直入,把同学们的情绪带进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中。
“快乐!”同学们异口同声。
“昨天是我们中国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中有哪些民间活动?”“有踩高跷”“舞狮子”“看花灯”……看着同学们高兴的样子,我接着转入正题:“你们见过花灯吗?什么样子?”“我见过的花灯是圆的,红红的。
”“我看到的花灯上面有小鱼。
”“我见到的花灯在转。
”看来同学们对花灯有一些了解,但是知之甚少。
我开始拓展,“花灯的样子可多了,看——”出示课件,屏幕中展现出各种造型生动的花灯。
“哇塞!”“真漂亮呀!”同学们发出一声声的感叹。
看来,时机已经成熟,同学们对花灯的了解已经让他们对儿歌有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读懂儿歌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花灯》。
”
(2)设计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
本课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引入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没有机械地按照课文顺序来进行,而是由“去看花灯”感受到花灯的多、奇妙和大街小巷的热闹,,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知识,真的是“一举两得”。
2、为本课设计结语,并简要分析设计的依据。
答:(1)结语:
教师:还有这么多漂亮的花灯,谁想提回家,就请你来读一读字,再组个词吧!没有得到灯笼的同学们别着急,你别忘了,你自己不也是个小设计师吗?动动脑、动动手,老师相信你准能做出更奇妙、更漂亮的花灯。
做好后,可以把它们带到学校来,用你们的小手把我们可爱的学校妆扮起来,你们说好吗?(2)设计依据:
教师关注课堂中的每一名学生,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学生们都爱校、爱班这一特点,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点燃他们在课后亲自动手制作花灯的激情。
3、为本课设计一板书,并简要分析设计的依据。
答:(1)板书
看花灯人欢腾
金鱼吐↑
猴子眨真奇妙
小猫追↓
蜻蜓立做花灯
(2)设计依据
板书设计用四个动词突出花灯的奇妙,使学生体会动词的作用;花灯的奇妙使得大街小巷人欢腾,将诗歌内容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使学生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