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Brunnstrom和上田敏的评定与治疗技术-课件
Brunnstrom和上田敏的评定与治疗技术-课件
Brunnstrom技术的评定 与治疗方法
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 张丽春
概述
Signe Brunnsrtom是瑞典物理治疗师,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他在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一直 到70年代。1970年他出版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 中详细地介绍了治疗偏瘫的方法,因此,被称为 Brunnsrtom技术,也称为运动疗法技术。
第Ⅵ阶段,患肢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或 只有轻微可见,各关节运动较灵活,协调功能分级评价表
Brunnstrom和上田敏偏瘫功能分级评价表
Brunnstrom上肢评定方法
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 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群所 产生的反应。
联合反应除用力时出现外,患者打哈欠、咳嗽 或喷嚏时也能出现。
联合反应在上肢几乎是对称的,在下肢内收 (旋)、外展(旋)时同上肢一样是对称的, 但在屈曲时是相反的。
NO.1 仰卧位
伸肌型 联合反应(胸大肌)
上肢联合反应的检查方法
NO.2 仰卧位
伸肌型 随意收缩(胸大肌)
②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偏瘫患者的肢体在做随意运动时不 能做单关节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关节的同时 运动,此种运动模式称为共同运动。
Ⅰ弛缓,无任何运动 Ⅱ出现极少的随意运动 Ⅲ伸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 Ⅳ异常运动开始减弱,可做以下活动:
坐位时可屈膝90°以上,脚可向后滑动 坐位时足跟触地,踝可背屈 坐位时膝关节可伸展
Brunnstrom评定—下肢
Ⅴ 坐位时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可背屈,髋可内旋 立位时膝关节伸展,踝关节可背屈 立位时患肢髋可伸展,屈膝 Ⅵ 运动速度和协调性接近正常
1.早期良肢位的保持。
Brunnstrom评定—手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弛缓,无任何运动 仅有细微的手指屈曲 可做钩状抓握,但不能伸指 能侧方抓握及松开拇指,手指可随 意做小范围伸展 能抓握圆柱状或球状物体,手指可 一起伸开,但不能做单个手指伸开 能进行各种抓握动作,但速度和准确性稍差
Brunnstrom评定—下肢
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分期的划分是:
第Ⅰ阶段,偏瘫急性期(约数日到2周时间),患 者肌肉呈弛缓状态,四肢毫无主动活动。
第Ⅱ阶段,偏瘫发病2周以后,患肢肌张力开始增加, 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运动,主要运动功能障碍为共 同运动和联合反应。
第Ⅲ阶段,患者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共同运动的活 动可能受限,不能在某关节的全范围内进行活动,痉 挛加强并达到病程中的极值,Ⅱ、Ⅲ阶段约持续2周。
Brunnstrom 评定—上肢
Ⅰ弛缓,无任何运动 Ⅱ 开始出现痉挛及共同运动模式 Ⅲ 屈肌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 Ⅳ 异常运动开始减弱,可做以下活动:
手背可触及腰后部 肘伸直,肩前屈90 ° 肩0°肘屈曲90 °,前臂旋前旋后
Brunnstrom评定—上肢
Ⅴ 出现分离运动: 肘伸直,肩屈曲30°- 90 ,前臂旋前旋后 肘伸直,肩外展90 ° 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上肢可前平举过头 Ⅵ 运动协调正常或接近正常
50年代末,Brunnstrom 通过对偏瘫患者观察证实, 偏瘫的恢复几乎是定型的连续过程,他提出了偏瘫恢 复著名的 6 阶段理论。对疾病的治疗、预后、家庭护 理、自我治疗以及中风的康复都有积极的意义。
概述
Brunnstrom的方法集中在脑卒中后偏瘫的评 价和治疗上,尤以其评价方法为著名,不仅现 今仍广泛应用,而且在西方也以她的评价方法 为基础,发展出Fugl-Meyer评价方法,在东方 发展出上田敏评价法。在治疗上她发展出一种 主要利用联合反应和异常协同动作的治疗体系, 也是常用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起的运动功能 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
Brunnstrom方法的治疗原则
Brunnstrom的治疗原则是在运动功能未出现 前运用下位中枢出现的原始反射引出非随意运 动,使瘫痪肌肉收缩,随着异常运动模式增强, 利用奋力手段使运动逐渐趋于随意运动和正常 运动模式。
Brunnstrom治疗方法
1.早期良肢位的保持。
Brunnstrom治疗方法
NO.8 坐位 分离运动
上肢分离运动
NO.9 坐位 分离运动
上肢分离运动
NO.10 坐位 分离运动
上肢分离运动
NO.11 坐位
速度检查① 将手从肩举过头顶
速度检查
上肢预备检查
检查NO.11不能施行时用此法检查
Brunnstrom下肢评定方法
Brunnstrom下肢评定方法
Brunnstrom下肢评定方法
Brunnstrom下肢评定方法
偏瘫手指功能评价记录表
偏瘫手指功能评价记录表
偏瘫手指功能评价记录表
偏瘫手指功能评价标准
上田敏评定法
上田敏认为Brunnstrom评价法正确的把握了 脑卒中偏瘫的恢复过程,判定标准基本明确, 但是分级太粗,应将其细分以增加敏感性, 为此,上田敏以Brunnstrom评价法为基础 设计了十二级评价法,Brunnstrom Ⅰ 、 Ⅱ、 Ⅲ、 Ⅳ 、 Ⅴ、 Ⅵ阶段分别相当于上 田敏十二级评价法的0、(1、2)、(3、4、 5、6)、(7、8)、(9、10、11)、12 级。
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分期的划分是:
第Ⅳ阶段,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进一步恢复,痉挛 不再增强并稍减轻,共同运动模式稍弱,脱离共同运 动的分离运动(即正常模式的主动运动)开始出现, 并由难变易。
第Ⅴ阶段,患肢在运动时,痉挛明显减轻,共同运动 失去优势,可从事比较难的分离运动或完成较艰巨的 功能活动,Ⅳ、Ⅴ阶段相当于病后第5周到3个月。
共同运动是中枢神经损伤后常见的一种肢体异 常活动的表现。
NO.3 仰卧位
伸肌型 联带运动(随意运动、共同运动)
NO.4 坐位 屈肌型 联带运动(随意运动)
NO.5 坐位 部分分离运动
上肢部分分离运动
NO.6 坐位 部分分离运动
上肢部分分离运动
NO.7 坐位 部分分离运动
上肢部分分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