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提醒| 旅游消费的十大陷阱及对策【文章导读】爱旅游是生活品质的升华,然而旅游的前后事务准备却有不少的陷阱等着你跳进去。
本文以案例的形式,附加律师的支招,为您解答旅游之始终,有何种的陷阱,而消费者应该做好怎样的预防和维权措施。
【关键词】陷阱、强制消费、山寨、责任、欺诈随着人们出游次数的增加和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服务质量成为网民关注焦点。
消费者从旅行预订开始需要注意防范各类山寨、欺诈行为,提高警惕,以下10种为常见陷阱,提醒大家注意。
旅游中被要求强制消费去年9月初,翁女士参团去新疆旅游。
途中一个游玩项目是自费游览王母庙,当时只有翁女士老公一人去了。
谁料,导游让游客们分别进入不同的房间,里面有“道长”算命,然后强制让游客交400元购买香烛。
律师支招:随着2013年10月1日《旅游法》的施行,这样的情况已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如果还有类似情况出现,消费者可收集相关证据,向旅游主管部门投诉当事旅行社。
已预订酒店无法按时入住去年10月22日,武汉姜先生在携程网上订了一家重庆酒店,准备10月26日入住。
入住当天,姜先生却发现酒店误订成10月22日的房间。
对于已经交付的1650元,酒店和携程却互相推诿。
律师支招:《旅游法》规定,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如果是网上预订,应该保留电子订单、短信确认等相关依据,这些均可作为将来打官司的法律依据。
“游托儿”使坏骑马价格翻几倍明明谈好的骑马收费为30元,但骑完之后却被要求给200元,李先生就碰到了这样的陷阱,他认为这都是路边揽客的“游托儿”惹的祸。
律师支招:遇到自费项目时,一方面可咨询旅行社,起码有相关的归属责任,并让对方出具合法经营的凭证,否则,别上“游托儿”的当。
不要相信任何空头承诺王女士在某旅行社给父母报团台湾游,团价是每人4000多元。
但她后来得知最低参团价格仅3000元,且之前旅行社工作人员承诺订贵了可以退差价,后来却不肯承认了。
律师支招:在和旅行社签署合同前,如果遇到价格浮动问题,可以要求旅行社在合同中特别注明有关价格浮动的处理办法,作为将来处理纠纷的依据。
景区收费价格随意变廖女士带父母去周边某景区玩,之前了解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优惠购票。
但到了景区才发现,60岁以上的老人不仅没优惠,而且游船票还多了30元。
律师支招:《旅游法》规定,景区应当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及团体收费价格,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当提前6个月公布。
但参加类似优惠活动,需特别留意活动时间和限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直飞航班并非“直飞”去年,刘女士参加了一条直飞欧洲的深度游线路。
但直到出发前才知道,这条线路不仅不会直飞目的地,沿途还要经停好几个地方。
律师支招:一些线路上,旅行社会标注出“直飞”字样,但乘客真正乘机之时,才发现航班经停了好几个地方。
因此,在报团前,一定要认真注意航班的航线及其宣传的直飞含义。
入住酒店意外遇险,店方推责李女士一行16人,通过港乔国际旅行社从沈阳到重庆旅游,入住九龙坡区谢家湾格林豪泰酒店。
去年10月23日凌晨1点左右,其中一名游客在酒店被老鼠咬出血,李女士向酒店反映此事却无回应。
律师支招:《旅游法》规定,由于地接社、履行辅助人的原因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旅游者可以要求地接社、履行辅助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组团社承担赔偿责任;组团社承担责任后可以向地接社、履行辅助人追偿。
旅行社半途加价,否则丢你在半路去年9月20日,杨先生一行29人在一家旅行社参团赴张家界旅游。
出发前,旅行社工作人员却通知杨先生一行还需每人缴纳398元,被拒绝。
结果旅途中,导游突然让司机停车,称每人必须缴纳398元才能继续旅游,不然就把杨先生一行丢在路上。
律师支招:《旅游法》规定,旅行社为招徕、组织旅游者发布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旅游者。
如果出现这样的行为,可以直接收集相关证据,走法律渠道。
旅行社单方终止自费游周先生和家人报了一个旅游团参加欧洲5国15日游。
经过和旅行社的协商,所有游客都同意参加自费游项目,并签订了协议。
可是到国外后旅游社以《旅游法》规定为名,说不能自费游,单方面终止了游客自费游。
律师支招:《旅游法》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但是,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
出境旅游遭“阴阳”合同马先生和爱人第一次出国旅游,由于不太了解旅游合同的签署方式,先后和某国际社签了两份。
结果,行程上明明标注了“无强制消费”,但抵达境外目的地后,却仍然遭遇到了不少强制进店消费等待遇。
律师支招:一些旅行社为了规避法律,采取“阴阳”合同的方式。
由于第二份合同可能不在国内签署,不受到《旅游法》的约束,旅行社便可大肆地向游客推荐自费项目,设置陷阱。
(文章和图片来自互联网)新法速递|“新消法”六大亮点【文章导读】2013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届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以下简称《消法》),自2014年3月15日起实施。
该法此次修改内容涉及面广,对网络购物、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等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热点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笔者从一个法律工作者的角度,通过案例的形式对该法进行解读,认为其具有以下六大亮点。
【关键词】举证责任倒置反悔权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网购欺诈赔偿亮点1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消法》第23条第3款: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案例】张先生在某商场促销活动中购买了一台迷你小冰箱,可使用两个月后,小冰箱内壁便出现了裂痕。
张先生拿着发票找到商场,但商场认为小冰箱系张先生人为损坏,不同意帮张先生免费修理。
张先生无奈将商场告上了法庭,但最终因拿不出证据证明所购小冰箱存在质量问题而被判败诉。
【解读】“谁主张,谁举证”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般证据规则。
消费者要想证明某个商品是否存在瑕疵就必须拿出证据来,但因为不掌握相关技术等信息,消费者举证往往非常困难。
此次《消法》修改,将消费者“拿证据维权”转换为经营者“自证清白”,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化解了消费者举证难问题。
根据修改后的《消法》,上述案例中,冰箱有无质量问题,应由商家来举证。
该规则仅适用于机动车等耐用品和装饰装修等服务,且仅限于购买或者接受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超过六个月后,不再适用。
亮点2 赋予消费者反悔权《消法》第25条第1款、第2款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费者订做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案例】“双十一”购物节时,王小姐在某大型购物网站上看到一双高跟鞋,款式新颖,价格也很便宜,王小姐毫不犹豫点击了购买,并支付了货款。
收到货后,王小姐觉得这双高跟鞋虽然新颖,但颜色跟网页上的图片出入很大,于是便联系上网店店主,要求退货,并愿意承担来往的运费,但遭到店主的拒绝。
【解读】:近年来,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主流方式之一。
远程购物的“非现场性”导致消费者和商家的信息极不对称,因为商家可能隐瞒了商品的负面信息,但由于无法直接接触商品,消费者可能被蒙在鼓里而遭受损失。
此次修改的《消法》针对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赋予了消费者七天的反悔权,旨在促进买卖双方的平等地位。
根据修改后的《消法》,上述案例中的王小姐有权要求退货。
反悔权仅适用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消费者直接到商店购买的物品,不适用该条规定。
另外,反悔权的期限是七日内,且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的商品,不在此列。
亮点3 明确个人信息保护《消法》第29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
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
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案例】吴先生在某大酒店预订了婚宴,并留了电话。
可是不久,婚庆、旅游等公司的电话便接踵而至,吴先生不堪其扰。
吴先生发觉,在婚礼操办过程中,唯一留号码的就是在订酒席环节。
于是他找到酒店,但酒店告诉他,打电话的婚庆公司都是酒店的合作方,这是酒店为方便新人而免费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新人在这些公司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折扣优惠。
吴先生听了后非常气愤,但却“走投无门”。
【解读】个人信息被随意泄露或买卖,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谁都知道是商家“出卖”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但却没人管也没地方去投诉。
修改后的《消法》首次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权益确认下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虽然《消法》将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确认下来,但这一规定目前仅停留在文件上,具体操作性不强。
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消费者如何取证、维权?相关经营者将获怎样的处罚,有待进一步规定。
亮点4 消协可提公益诉讼《消法》第37条第1款规定:消费者应履行以下公益性责任:……(七)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或者依照本法提起诉讼。
【案例】杜先生请朋友到某餐馆吃饭,结账时,发现餐馆多收了24元钱。
杜先生询问得知,这24元系杜先生和朋友就餐时使用的一次性餐具费用,所有顾客都收了。
杜先生认为餐馆这种强制性消费违法,向当地消协投诉。
但经调解后,消协也表示爱莫能助,让杜先生到法院起诉。
为了24元钱到法院打官司太划不来了,于是杜先生只得作罢。
【解读】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群体性消费事件,对于消费纠纷数额较小的事件,相当多的消费者衡量维权成本后,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维权。
在诸如三鹿奶粉、问题胶囊等群体性消费事件中,消费者往往势单力薄,举证困难,消费维权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修改后的《消法》明确了消协的诉讼主体地位,对于群体性消费事件,消费者可以请求消协提起公益诉讼。
上述案例中,根据修改后的《消法》,杜先生可以请求当地的消协提起公益诉讼。
亮点5 定位网购平台责任《消法》第44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