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总结必考知识点

教育学总结必考知识点

选择填空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2.教育的起源:神话、生物、心理、劳动起源说。

3.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概括为制约与促进。

3.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 有的人在某些方面“聪明早慧”,却在另一些方面“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5. 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划分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康德首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法围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尔儿》自然主义教育,
6.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的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和哲学家纳托尔普。

7.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8. 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9. 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1.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2.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3.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舒尔茨。

4.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课程是知识(知识本位观)的表现。

5、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6、培养目标是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规定的。

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这是为了保障儿童的安全权利。

8、印度狼孩的事例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人的发展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错过关键期的教育收效不高。

0、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有: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1、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高中阶段的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

2、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除理想的课程、正式课程、领悟的课程之外,还有运作课程、体验课程。

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说明: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

4、我国中小学设立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5、教育学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说明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

6、在教学工作的诸环节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8、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是生成课程。

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0、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1、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补救教育都很不成功。

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关键期。

5、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活动课程。

6、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这说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7、“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关联课程)。

9、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

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本位评价模式。

0、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授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②讲究语言艺术。

③注意启发。

1、德育的途径有多种,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与集体活动、班主任工作。

德育由道德认知的教育、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养成(社会道德规范及其体系)等几项构成。

5、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6、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的进步。

7、下列对教育性质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洛克、荀子。

0、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个体发展的关键期。

2、“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是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教育法。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6、南昌市某小学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井冈山革命纪念馆,这位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法。

8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9、德育的具体任务,主要有: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教育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0、夸美纽斯说,“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这实际上指出了教学应该要坚持:直观性原则。

1、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形象是高大的,这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具有权威性。

2、教育的特质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

这一观点属于教育无目的说
判断题
1、目标游离评价重视预定的目标✘
2、科学技术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思想。

4、国家课程的编制采取的是“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体现有,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课程目标的确立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8、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统一过程✔
0、个别教学制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1、谈话法与讨论法是同一性质的教学方法,它们都与灌输无关。


4、“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的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6、布鲁纳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8、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9、课程即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4、便于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是活动课程。


6、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发的,每个校内学生必须参加的课程。


7、“成熟论”属于人的发展的“内发论”。


8、测验的唯一目的是要考查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目标。


1、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2、学生道德行为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主要标志。


3、“听其言而观其行”体现了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5、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德育内容。


6、人性本善者强调教育对人性中善的诱发与扩充之功能。


7、被称为“儿童发现者”为夸美纽斯。


8、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9、人是教育的产物。


0、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1、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


2、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虽然不同,但教育目的是相同的。


3、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4、全面发展就是均衡发展。


5、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


6、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


7、课外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补习功课。


8、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9、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5、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客体。


1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研究,确定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是夸美纽斯✔
2、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封建社会末期。


4、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