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考点总结(详细)
二、教学 评价的类
型
二、教学 评价的类
型
2.按评价 的目的
1.诊断性 评价:教 学活动 前,为使 教学活动 更适合于 教学者而 开展的对 学习者认 知、情感 或技能进 行的评价 。 2.形成性 评价:也 叫过程评 价,它直 接指向正 在进行的 教学活 动,是为 了及时了 解阶段性 教学的结 果以及学 习者学习 进展情况 而开展的 评价活动 。
关系
2.开放性
3.独特性 4.创造性
1.自我发 展、自我 构建的学 习主体 2.不是教 学过程的 被动接受 者,是参 与者和推 动者 3.具有独 立性、探 索性
1.师生间 的 2.教 师育 生关 间 的心理关 系:认知 关系和情 感关系 3.师生间 的道德关 系:师生 双方相互 制约
1.平等对 话
中的师生 关系
反思总结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四、教学 活动的基 本策略
高校教学
第七讲 高校教
教学评价 的内涵
1.练习 3.测试 2.提问 4.考核 好处:对老师而言,发现教学不足并改进,更好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反思能力,加强同 学间相互了解
1.主教行 2.助教行 3.管理行 1.接受型 2.自住性 3.合作性
2.教师教 学工作评 价的基本 方法
1.日常测 试 2.期末考 查和考试 1.学习契 约 2.量规
1.课堂观 察
2.学生的 学业成就 3.学生平 评教 4.教师的 自我评价
五、教学 评价的发 展趋势
2.重视教 学评价的 多元化
第八讲 高校教
3.现代技 术在教学 评价中的 广泛应用
备课的艺 术
1评价价值 的多元化
说课的作 用
1.说课有利 于教师自身 素质的提高
2.说课有利 于教研组集 体备课的开 展
说课的特 点
3.说课有利 于教师提高 备课水平, 促进课堂教 学质量的提 高
1.简易性和 操作性 2.理论性和 科学性 3.交流性和 示范性
相同点:都 是教学工作 重要的准备 阶段,最终 目的都是为 了更好授课
二、对现代 高等学校职 能的思考
第四讲
1.专才 教2.育英和才 教3.育平和等 和效率
高校教
高校教师 职业角色
一、高等 学校的教
师
高校教师 职业生涯
影响高校 教师职业
关系:三 个职能已
1.社会义 务 2.教:学文管化 理 3.心:理学定习 向 4.自:我心实理 现:自我
高校教师 职业生涯
高校教师 成长
1.院系级评 估
2.专业与课 程苹评估
3.学生平评 教与教师评 学 4.教学督导
学生学业 评价的内 容和方法
四、教学 评价的内 容与方法
教师教学 评价的内 容与方法
1.注重评 价的发展
1.内容: 对学生全
2.传统学生学业评价方法
3.几种新兴的学生评价方法
1.内容: 教师素质 、工作过 程、工作 成果
高校教师 与中小学 教师区别 一、高等 学校的教 师
1.非关注 阶 2.段 虚: 拟接 关 注阶段: 职前接受 教师教 育,“准 教师” 3.生存关 注阶段: 自我专业 发展的忧 患意识 4.任务关 注阶段: 关注教 学,关注 “我怎么 才能行” 5.自我更 新关注阶 段:专业 发展为指 向,关注 专业发展 自身
1.家庭
2.学校
3.同辈群 体
1.自我意 识 2.显 抽著 象增 逻 辑思维发 展迅速但 易带主观 片面性 3.情感丰 富多彩但 波动较大 4.思想价 值取向多 元发展但 矛盾重重
1.主动性
二、高等 学校的学
生
大学生学 习生活的 特点
大学生在 教学中的 角色定位
师生间的 教育关系
三、高校 中的师生
完整的教 案:教学 课题,授 课班级、 教学目标 、授课时 数、教学 重点、教 学难点、 课的类型 、教学方 法、教学 步骤、教 具准备、 板书设计 、作业要 求及课后 反思。
说课含义:授课教师在理备课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讲述自己的叫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 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方式
1.教书育 人 2.科学研 究
3.社会服 务
1.合理的 职称结构
2.最佳的 年龄结构
3.高层次 的学历结 构
4.多学科 的专业机 构
5.多元的 学缘结构
学生的本 质
二、高等 学校的学
生
影响学生 发展的因 素
大学生的 心理发展 表现
二、高等 学校的学
生
2.学生是 发展中的 人 3.学生是 一个完整 的人 4.学生是 以学习为 主要任务 的人
第一讲 教育与
一、教育 概述
二、高等 教育的定 义和基本
特征
三、高等 教育的目 的与功能
教育的内 涵学:校1教教育 育:一种
教育的构 成要素
教育在人 发展中的
12..教 教育 育者 中 介 3.受教育 者
高等教育含义: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程度分为专修科、本科、研究生。教学组织分为全日制和业余、面授和非面授、学 校形式和非学校形式。
主要教学 大纲
微观层面 的课程设 计
三、高校 课程的组
织
高校课程 的改革
第六讲
2.课程目 标的确定
分为培养 目标、课 程目标、 教学目标
3.课程内 容的选择 与组织
选择应考 虑三个因 素:1学科 因素,2学 生因素,3 社会因素
我国目前 高校课程
对我国高 校课程改
课程与教 学改革
4.教材建 设与教学 资源的开 发
走向交往 的高校师 生关系
第五讲 高校教
二、对教 学内容选 择与组织 的不同观
点
受三种因 素制约:
1.学科中 心论:强 调以人类 文化遗产 中最具学 术性的知 识作为教 学的内 容,编排 上重视知 识体系本 身的逻辑 程序和结 构 2学生中心 论:课程 应以学生 的经验为 中心
2.相互尊 重
3.共同分 享 4.彼此评 判
(泰 勒)组 织三个 准则: 1连续 性,2 程序 性,3 统合性
一、高校 教学活动 的内涵和
特征
二、高校 教学活动 的规律和
原则
三、高校 教学活动 的基本环
节
教学活动
特指发生 1.师生
共2.同本参质
内涵的理 是3.师课生程
解
资4.源是的预
设5.性是和科
学性和
教学活动 的本质特
高校教学 “中间过
高校教学 活动的规
1.物质层 面 2.制度层 面
三、高校 课程的组
织
根据课程 的功能划 分
根据修习 的要求划 分
1 .构建导 向
1.公共基 础课程
2.专业基 础课程
3.专业课 程
1.必修课 程
2.限选课 程
3.任选课 程
不是简单 的若干门 课程的叠 加,而是 呈现出一 种高度结 构特征 1.外部因 素:经济 社会科学 技术对高 等教育的 需求
1.知识呈现策略
2.信息沟通的策略
3.巩固知
4.组织管 理的策略
4.探究性
1.讲授 2.直观演
1.问答 2.讨论
1.练习指 2.阅读指 3.活动指
含义:一 种在收集
1.谁来评 价
(评价 者)
一、教学 评价的概 念与价值
教育评价 的目的与 功能
步骤
2.评价 谁,如教 学活动的 主体、客 体、物质 条件,对 评价本身 的评价
高校教学 活动的原
教学准备
1.你从哪 2.你要到 3.你如何 4.你怎么
1.从教学 活 2.从动教的学目 活 3.从动教的学内 活 4.从动教的学过 活动的方
1.教学的 相 2.教长学性的: 发 3.教展学性的 教 1.教育师性主 导 2.科性学与性学 与 3.教思学想与性 科 4.理研论相与结 实践相结 合
的不同观 点
3.社会中 心论:不 应该帮助 学生去适 应社会, 要培养学 生的批判 精神和改 造社会的 技能
根据教学 内容的组 织形式划 分
高校课程 的类型
根据课程 的表现形 式划分
1.学科课 程
2.活动课 程 3.核心课 程 1.显性课 程
2.隐性课 程
1.分科课 程 2.:关最联常课 程 3.融合课 程:如生 物化学 4.广域课 程:合并 数门相邻 学科
1.由大学生 的 2.由心教理学特内征 容 3.要的求特教点学所 方法和手段
实施调控
1.教学语 2.板书板 3.教态变 4.教学演
5.教学讲解 6.提问技能 7.导入技能 8.反馈强化
9.组织教 10.结束技
(教师与 学(生知的识关与 智(力知的识关与 思想品德
三、高校 教学活动 的基本环
节
反馈评价
中方早期 大西学方代早期 大学代
1.自主自治 的 2.学办术学自观由 的 3.大治学内观部 的民主管理
二、西方 高等学校 的发展历
程
文艺复兴 时期的大
近代大学 教育的转
三、中国 高等学校 的发展历
程
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1.夏商时 代2.就“产五生学 之3.所汉”代是的中 “4.太洋学务”运 动5.“董京仲师舒 对6.汉南代宋太朱 熹7.振张兴之了洞 开8.创蔡学元生培 主张唤醒
高等教育 的特征:
目的
培养具 有高社等会教 育的任
功能
基本功 能
衍生功 能
1.育人
1.品德培养 2.知识传授
2.促进社 会发展
1.促进社 会 2.加成速员传在 统 3.成文为化学、 术 4.帮权助利安支 置青壮年
1.政治功 能 2.经济功 能 3.文化功 能
第二讲 高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