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易经》把天道与人事,自然现象与 社会现象、人事活动,自然变化的律 则与社会人事的条理联系起来,强调 了两者的同一性及相互感应,强调从 大的空间与长的时间考虑问题,以及 自然与社会人事的相互平衡与和谐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周易》的管理智慧,即把自强不息、 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元、亨、利、 贞”的流衍创化的客观历程和效法天 地的自然之道结合起来
中华人文精神不与宗教相对立 中华人文精神不与自然相对立 中华人文精神不与科学相对立
春联: “古往今来,神人共岁” “天长地久,物我同春”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和而不同”“协合万邦”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文化理
想 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消化、
吸收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新的文 化,这一文化比较平易合理,平和而 有理性,不走向偏激与迷狂的中和之 道 中庸之道(动态平衡统一)
重新发现中国,需要我们探讨古代天、地、 数、医、农学奥秘
在器物层面的文明上,过去说中国古代有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 术),其实还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要的发 明:漆器、青铜器、丝绸、瓷器等等,其 精湛高超的工艺,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明 的博大精深。此外还有算盘、茶叶等,诸 多发明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曾经起 着改变世界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 国家软实力
武汉大学国学院郭齐勇教授兼院长
本讲提纲
本讲提纲: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二、儒释道三教的智慧 三、关于“软实力”的思考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张光直:中国----玛雅 连续性文明 源头 上古文化 宗教 信仰 社会
伦理 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宗法制 (宗庙祭祀,立嫡立长,封邦
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夏殷灭亡的教训是“不敬 厥德,乃早坠厥命”,因而“皇天上帝改厥元子 兹大国殷之命”。夏、殷违背了天道,因而丧失 了天命。周公告诫成王“不可不敬德”,“王其 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徐复观先生认为: 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的观念,
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 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这是反省地凸显主体的积极性与理性作用 这是中国人文精神最早的表现,是以“敬” 为动力的、具有道德性格的人文主义或人 文精神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 肯定世界是自己产生出来的,没有凌 驾在世界之上之外的造物主或上帝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天、地、人、物、我之 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 念与智慧
华夏族群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于 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与“观法”和特殊 的信仰与信念,那就是坚信人与天地万物 是一个整体,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 间不是彼此隔碍的,即打破了天道与性命 之间的隔阂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万物一体”“三材之道”的整体系统 观念
《易经》与《易传》把宇宙看作是整 体园融、广大和谐、旁通统贯的。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 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 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 道也。”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在西方,一元外在超越的上帝、纯粹精神、不变 的实体是宇宙的创造者,宇宙或世界不能自己本相生”的,其全部体系 中有一个主要的中心,即以人为本位,以 人文为中心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 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
富而后教,强调教化,重视人文教育 中国文化精神,要言之,只是一种人文主
义的道德精神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钱穆先生认为: 经周、孔的改造,五经成为中国政(政治)教
(教育)之本。经学精神偏重在人文实务, 同时保留了古代相传的宗教信仰之最高一 层,即关于天和上帝的信仰 中国人文精神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 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 文化理想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不是单方面地强调开拓创新,穷通变 易,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涵盖了顺应自 然之意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易经》肯定事物的永恒变化发展及事物内在不 同力量、动能、势用的相对相关,相互转化,相 反相成
《易经》启发人们理解世界的根本原理,变化法 则,又启发人们适应发展变易的世界,以良好的 心态与修养境界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与人身的 变化,趋利避害,并能动地发挥人的作用,使人 与天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如如不动的静止自立的创造者与被它创造的生动 活泼的世界,自然与超自然,人与神,此岸与彼 岸,致思界与存在界,心与物,精神与物质,主 体与客体,灵魂与肉体,身体与心灵,价值与事 实,理性与情感等等,统统被打做两橛,其间有 着巨大的鸿沟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国哲学家的宇宙论是生成论而不是 构成论,他们认为,世界不是宰制性 的建构,世界是多样的生存,各种主 体的参与
建国,同姓不婚)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 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
道德性的祖宗崇拜 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
道德化 礼乐文明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康诰》中,周公告诫康叔“惟命不于常” “明德”、“敬德”;文王能够“明德慎罚” 《召诰》中,周公指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周易》总结了自然、人事正反诸方面的 经验教训,对凶吉、祸福、穷达、存亡、 生死、利害诸关系的把握,提供了最佳趋 避的模型和最佳应变的方法
在阴与阳、否与泰、剥与复、损与益、革 与鼎、既济与未济之间,寻找因条件变化 而不断求变的契机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
中华历史、民族、文化 五千年民族融合、文化融合 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的一以贯之
的灵性、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 向、民族性格,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凝聚力,共同的信仰信念,中华民族的历 史传统,维系协调的润滑剂,自强不息的 源动力
一、文化传统:根源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