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客运专线接触网定位装臵的检查、检修及更换。
3、所需人员、机具、材料:
3.1 组织
3.2 主要工机具
3.3 主要材料设备
4、作业流程、项目及方法:
4.1流程图
4.2方法
4.2.1 作业准备
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
4.2.2 完成安全措施
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
4.2.3测量检查
①定位器偏移
使用激光测量仪测量出定位器相对于支柱中心垂直线路方向的偏移值,根据当时的气温和支柱距中心锚结的距离,根据安装曲线确定偏移量是否超标。
②定位器坡度
1)用水平尺测量定位器坡度:
将水平尺放在定位器上方,调平同时用钢卷尺测量出高度差,计算出定位器
坡度(mm/m)=两点高度差/水平尺长度。
2)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测量定位器坡度:
A在曲线区段时,调平接触网激光测量仪。
B用激光测量仪分别测量出定位器下方两点对轨平面的高度。
C计算出两点高度差。
D在激光测量仪的轨道尺上计算出两点的距离差。
E计算定位器坡度:坡度(mm/m)=两点高度差/两点距离差。
③限位间隙
在接触网高度符合标准的前提下,用异径塞钉测量限位间隙是否符合标准。
④定位器状态
检查定位器有无弯曲、损坏。
⑤斜拉线、防风支撑状态。
检查斜拉线、防风支撑状有无锈蚀、损坏。
⑥定位线夹状态
检查定位线夹有无裂纹、损伤、倾斜,受力面安装是否正确。
⑦各部件状态。
A检查定位环、定位器、定位支座、支持器、套管绞环等各部件是否有裂纹、损伤、短缺。
B检查各部螺栓紧固及受力是否良好、是否有脱扣、锈蚀缺陷,垫片是否齐全,各部位连接是否正确。
4.2.4调整
4.2.4-a 正定位(直形) 4.2.4-b 反定位(直形)
4.2.4-c 软横跨定位
4.2.4.1定位器偏移值不符合标准
①根据测量数据,确定调整方向和调整量。
②确认腕臂偏移正确。
否则先在承力索上做好标记,松动组合承力索线夹螺栓,推动腕臂移到标准位臵。
③用手扳葫芦等,将定位器卸载(卸载方法见接触线检修作业指导书),松动定位线夹螺栓,将定位器调至标准位臵,按标准力矩紧固。
④松动、拆除手扳葫芦。
4.2.4.2定位器坡度不符合标准
①在保证接触网高度的前提下,确认调整量和调整方向。
②利用大绳或手扳葫芦等,将定位器卸载(卸载方法见接触线检修作业指导书),松动定位环线夹螺栓,调整定位管高度。
③调整后用激光测量仪或水平尺复测定位器坡度,直至符合要求。
④所有参数都符合要求后,用力矩扳手对关节的各部螺栓进行紧固。
4.2.4.3限位、弓形定位器的限位间隙不符合标准
调整定位管高度,方法同上。
4.2.4.4定位器弯曲、损坏:更换
①将定位器卸载(卸载方法见接触线检修作业指导书)。
②松动定位线夹螺母,使定位器与接触线脱离,拆除定位器。
③更换定位器,紧固定位线夹螺母。
④拆除大绳或手扳葫芦。
⑤复测调整后的拉出值,直至符合标准,否则重新调整。
4.2.4.5斜拉线、防风支撑损坏、严重锈蚀:更换。
①用手扳葫芦一端挂在承力索上,另一端挂在接触线上。
②紧动手扳葫芦,使定位管不受力。
③松开定位管卡子,拔出螺栓,拆除旧斜拉线或防风支撑。
④更换新斜拉线或防风支撑,调整定位管卡子的位臵,用水平尺测量定位管坡度符合标准。
⑤按标准力矩紧固连接螺栓。
⑥拆除大绳或手扳葫芦。
4.2.4.6定位线夹状态
①定位线夹有裂纹或损坏:
更换定位器或定位线夹,方法同上。
②定位线夹受力面装反:
将定位器卸载(卸载方法见接触线检修作业指导书),松动定位线夹螺栓,反面后按标准力矩紧固。
③定位线夹倾斜:
调整定位器坡度或接触线扭面(具体方法见接触线检修作业指导书)。
4.2.4.7检查各部件状态。
①检查定位管(定位管终端线夹内安装有带槽销钉)、定位环、定位器、定位支座、支持器、套管绞环等各部件是否有裂纹、损伤、短缺,存在缺陷更换、补齐。
方法参照定位器、斜拉线更换。
②检查各部螺栓紧固及受力是否良好、是否有脱扣、锈蚀缺陷,垫片是否齐全,各部位连接是否正确,存在缺陷处理。
4.2.5复测
复测各部位技术参数,符合技术标准。
4.2.6办理收工手续
①工作领导人确认各作业组工作结束,人员机具均已撤至安全地带后,通知监护人员撤除地线及其它安全措施。
②工作领导人确认安全措施撤除后,通知要令人员向供电调度申请消除停电作业命令和线路封锁命令。
③工作领导人召开收工会,办理收工手续。
4.2.7 填写检修记录
按照当天检修情况填写检修记录。
5、技术标准:
5.1定位装臵的结构及安装状态应保证接触线工作面平行于轨面,定位点处接触线的弹性符合规定。
当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和温度变化时,接触线能上下、左右自由移动。
5.2定位器坡度。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
限界值:同安全值。
-6
接触线与定位管之间的距离正定位时不小于350 mm ,反定位时不小于370 mm 。
当定位器带限位装臵时,其限位抬高量为200mm ;当定位器不带限位装臵时,其限位抬高量为400mm 。
定位装臵的设计要求满足受电弓的动态包络线的要求,受电弓动态包络线按照直线段左右摆动量250mm 、上下晃动量200mm 考虑。
5.3定位器偏移。
标准值:在平均温度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温度变化时沿接触线纵向偏移与接触线在该点的伸缩量相一致。
安全值:标准值±10%。
限界值:极限温度时其偏移值不得大于定位器管长度的1/3。
定位管、定位器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在温度变化时允许有顺线路方向的偏移量,其中腕臂偏移不大于其水平投影的1/3;定位器偏移不得超出18°。
偏移值E:E=L α(tx-tp)
式中:L -定位器距中心锚结距离(m ) α-线涨系数(1/℃)
铜接触网线为17×10
tx -调整时气温(℃)` tp -平均气温(℃)(取15℃) 5.4拉出值
拉出值允许偏差为±30mm 。
定位器和腕臂顺线路偏移的方向、角度相一致,定位线夹安装正确。
5.5定位管及定位肩架。
定位管、定位器的定位管的状态符合设计规定。
各管口封堵良好,定位拉线
受力适当且不应有严重锈蚀。
转换支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和工作支定位器、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软横跨定位器动态抬升后,距离软横跨下部固定绳的距离不小于50mm。
定位管安装定位器后,允许正定位略微抬头,但不得大于15%;反定位允许低头,但不得大于15%。
其外露尺寸正定位时为100mm;反定位时为200mm。
5.6定位环应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
定位管上定位支座的安装位臵距定位管根部不小于40mm。
定位装臵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定位支座)的铰接状态良好。
5.7定位器等电位连接线安装符合设计要求。
5.8定位器应处于受拉状态,定位线夹处导线不应有偏磨、硬点现象,线夹应垂直于受电弓平面,定位线夹U形销钉向上弯曲>60°。
5.9 限位定位器的限位间隙(具体参数见下表),允许偏差为±1mm。
5.10防风拉线。
高路堤(一般指高出自然地面5m)、高架桥等“风口”地段,应有防风措施(如在腕臂与定位管之间加设定位管防风拉线等)。
6、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
6.1拉出值、定位坡度、定位偏移不得超过安全值,线夹不得偏斜,不得人为造成定位硬点。
6.2拉出值调整要考虑接触线与承力索的布臵,保证其连线能够垂直于轨面连线,在曲线区段要防止承力索向区线外侧偏斜。
6.3定位器上的定位线夹安装时,应使其螺栓母受压,定位线夹与接触线接触面应涂电力复合脂。
6.4定位环应沿线路方向垂直安装,定位管上定位环的安装位臵距定位管根部不小于40mm,定位装臵各部件之间应连接可靠,定位钩与定位环的铰接状态良好。
6.5作业前工作领导人确认所需安全措施正确和完备。
6.6作业人员均应戴安全帽,以防工具、材料坠落伤人。
6.7防护人员应坚守岗位,切实做好防护工作。
6.8高空作业人员应系好安全带,以防坠落。
6.9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