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地理在文科中属于较为理科的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同时也需要刻苦的死记硬背。
所以合适的学习课件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高中地理选修4 同步练习及解析读下图,完成1~2题。
1.在①~④四幅图片中,属于聚落环境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图片④与图片①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解析:聚落不仅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还包括与居住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
图①~④依次描述的是村落、梯田、车间和城市,它们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与乡村聚落相比,密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
答案:1.D 2.A3.读下图,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 .水资源分布及数量解析:选D 。
依据图示的地理特征及经纬度数值判断,该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
盆地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较小,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图示区域城镇沿河流分布。
(2011年镇江高二检测)许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状况。
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四组城市中,均位于河流干支流汇合处的是( )A .上海、纽约和伦敦B .巴黎、伦敦和北京C .武汉、重庆和宜宾D .南京、武汉和成都5.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 .人口的不断增加B .经济的不断增长C .工业的不断集聚D .农业的不断增加6.城市发展后期,城市社会经济表现为( )A .第二产业向中心迅速集中B .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C .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地位明显下降D .第一产业的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宜宾位于岷江和长江的交汇处。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知其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的不断增长。
到城市发展后期,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第三产业的推动。
答案:4.C 5.B 6.B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置治城于此,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古城。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游记《南京》中评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材料2:“在新一轮的发展较量中,南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不会变”,2008年4月11日,时任南京市市长的蒋宏坤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语气坚定地说。
今天的南京是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承东启西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
(1)对古南京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政治B .科技C .商业D .交通(2)材料2中蒋宏坤市长为什么称南京市为区域中心?(3)结合南京城的发展,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图示城市的发展史?解析:本题以南京城的古今对比为背景材料,考查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其形成发展初期政治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南京作为长三角的特大型城市对周围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即分析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对城市形成的推动作用。
答案:(1)A(2)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不仅可以辐射带动周围的区域,还可与外界的城市和区域进行广泛的交流。
(3)农耕业发展―→稳定聚落――→商品交换集市―→手工业、商业集聚区(经济功能)―→防护功能城―→城市。
一、选择题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是()①城市数量多,乡村数量少②城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三产业为主③城市与乡村相比经济收益高④城市具有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的城市形成于()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D.第四次社会大分工解析:从产业结构来看,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主;城市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均优于农村,因而较农村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地,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城市与其他区域交流日趋紧密,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随着第二次社会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出现了集市,集市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答案:1.D 2.B(2011年泰州高二检测)下图为城市形成与发展区位示意图,图中a、b、c表示城市发展过程,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城市的形成经历了a过程的是()A.纽约B.上海C.鞍山D.巴西利亚4.有关城市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任何城市的形成都经历了c过程B.b过程只出现在沿海地区C.大城市的形成只受一种因素影响D.c过程的早期与农业经济关系密切解析:本题组通过城市形成和发展区位示意图,考查影响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3题,a过程代表的城市形成经历了“采矿基地—加工基地—工业城市”的发展过程,表明该城市是在开发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鞍山符合题意。
第4题,此题图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城市形成过程,a代表资源基础上形成的城市,b代表交通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可出现在沿江、沿海地区,c代表集市演变成城市的过程,可知城市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剩余产品出现后的交易场所便是集镇,可知c的形成过程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答案:3.C 4.D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具有密集性、中心性、开放性的特征。
据此回答5~7题。
5.下面有关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片住宅、众多厂房等高大建筑和密集道路组成的集合体B.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是区域的中心C.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居的场所,有商店、医院、学校等生活服务设施D.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形成的农业人口聚居场所6.城市的密集性主要表现在()A.农业人口与非农业生产活动高度密集B.非农业人口与农业生产活动高度密集C.农业文化与乡村建筑高度密集D.人口、建筑和产业活动高度密集7.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A.受周围的辐射带动B.与周围区域没有任何交流C.辐射带动周围的区域D.只从外部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解析: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具有高度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大批高素质人才,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能辐射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答案:5.B 6.D7.C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据此回答8~10题。
8.有关世界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多以经济职能为主B.工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趋缓,逆城市化现象严重D.世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9.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①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②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普遍存在③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大④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速度滞后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第8题,工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职能单一,多以行政、军事为主。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增多,功能也越来越多,二战后由于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上的独立,民族解放,城市化发展速度飞速提升,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最快时期,此时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第9题,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但总体水平较低,我国古代的城市受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发展不平衡,同时空间上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上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中国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
第10题,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口不断集聚、产业不断优化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后期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较大时才出现的,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未普遍存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国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东部地区城市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
答案:8.B9.D10.B二、综合题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乙为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1)根据图中的乡村聚落形态,一般可以推测出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甲地区____________;乙地区__________。
(2)根据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甲、乙两地区的乡村多分别出现在我国的________方和________方地区。
(3)根据以上两题,我们可以归纳出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形态与________极为密切。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甲图的聚落分布比较开阔,并且居民点形态呈圆形,可以推断分布在面积较大的平原地区;而乙图聚落分布相对集中,居民点形态呈长条形,并且延伸方向一致,由此推断其分布在河网密布的地方。
第(2)题,在解答第(1)题的基础上判断甲分布在我国北方,而乙分布在我国南方。
第(3)题,乡村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周边的自然环境。
答案:(1)较为开阔,地形完整,面积较大的平原地区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形或山区的河谷地形区(2)北南(3)周围自然环境12.根据材料及图,回答相关问题。
通常人们把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从表面上看,城乡聚落都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但实际上还包括与居住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生产设施。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下图A、B为城乡聚落景观对比图。
(1)结合上图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类型(填序号)生产活动方式建筑等人文景观基础设施完善度人口主体规模大小形成时间农业活动分散农业人口为主较小较早相对完善解析:本题以城乡聚落景观对比图为背景,考查城乡聚落的差异及聚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