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学是人才的摇篮,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历史赋予的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智为人才素质之基础,体为人才素质之条件,美为人才素质之重要内容,而德乃人才素质之灵魂。

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集中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与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与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兴旺发达,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学生展示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崭新而宽阔的历史舞台,同时也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德育的基础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

而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的基础工作。

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龇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

90后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德育是指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

进入21世纪,我们教育的受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成为我们教育的主体。

90后中学生的德育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1. 90后中学生德育内容中道德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缺失。

德育内容来自生活世界,德育内容应是现实的、生动的。

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

\"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 学生仅表现为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生活着的人。

2. 90后中学生德育方式上自主建构与主体意识的缺失。

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以便规范他们日常生活行为。

信念的建立,绝非单纯的说教就能实现,而是要学生自己理解,通过悟性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德育信念。

中学生当前的德育主要是灌输说教,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种德育,不能触及道德结构的核心--道德信念,极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刻板和不稳定。

3. 90后中学生德育过程中师生对话与自我顿悟的缺失。

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然而,我国中学生德育是教师和学生不平等对话。

学生常常被视为客体、被动的。

教育者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具有能动、反思的主体,他们依靠自己的权力或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忽视了学生理解与否。

因此造成师生之间形式上的交往、思想上的断层,造成你讲我听、我行我素的局面。

4. 90后中学生德育评价时动态化与多元化的缺失。

在应试教育思潮的控制下,学校德育对\"人"的关注日趋弱化。

"人的教育”从教育的\"中心\"退却为教育的\"边缘\",德育变成了一项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当我们面对学生们惨淡的德育,作为教师,为之心痛。

仅凭学生的分数,怎能断言他的道德高低?正如尼采强调:\"最大的恶属于最大的善,当我们称某些行为与思想为善或恶时,不应该考虑它们过去被称为什么。

过去被称为恶的东西,现在完全可以称为善,反之亦然。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

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

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

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理。

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

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

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

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

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

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

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

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

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

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的懂得,农村教育资源具有相对优势:农村的自然环境对启迪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特殊优势,农村生活环境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潜在优势和农村学生有较多机会观察和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现实优势。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乡村资源的发掘与使用。

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孩子诚实善良、善于动手、吃苦耐劳、好奇心强等优良品质。

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养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蕴含着无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怀,也埋藏着许多技术神奇和科学奥秘,只有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 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

3.提倡体验性教学。

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4.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

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5.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切实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只死死地盯在分数上。

于是乎,学校帮助买的,家长自行觅集的各种类型的辅导材料、测试卷,全摆在学生面前。

不许学生问为什么,只要去做、去练、去碰各种题型,只要会模仿。

有些教师为了班级考试分数竞争,采取对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的做法。

学生的思维空间被堵得死死,成了单通道。

只会做,不会想,谈何创新意识,更别谈习题之外的实践能力了。

这些错误行为和做法,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剥夺了少年儿童的童心和乐趣,严重阻碍着少年儿童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制约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沉重的负担,也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因为补课、家教占去大量时间,而无暇备课,更不要说去钻研教材了。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大量的辅导资料助长了教师的惰性,不研究教法,不考虑学生,只让学生去做,这更严重地阻碍了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摧残。

许多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甚至九、十节课,外加早晚自习、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上课或补课;家长又为孩子安排了各种课外补习和家庭作业。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过长的学习时间,导致身体过度疲劳以及睡眠严重不足,使体质下降,患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病。

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在各种压力下,一些儿童少年对学校、对教师、对家长产生了逆反心理,性格扭曲,造成厌学、辍学现象,甚至酿成了一些悲剧。

本市某报纸上就载过多例学生因不堪学习和家庭重压而离家出走;金华市一中学生因受不了其母逼压,用锒阝锤将其母砸死。

这些悲剧举不胜举了。

布置什么作业、允许学生书包里什么书,是减负的关键。

一直以来,我们以作业量和书包重来评价学生负担。

减轻学生负担,就是减少作业、减轻书包。

这其实是误解,作业时间长,就一定会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吗?关键要看是什么“作业”。

对于我们的中小学生来说,作业往往是根据知识点要求,做大量重复的习题,这样的作业,哪怕每天只做1小时,也会是严重的精神负担。

灌输知识的教育,必然只会“题海战术”、强化训练,作业的多少,只是负担轻重变化而已,终究没有把学习变为学生的兴趣。

在中小学课堂上,应广泛开展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而不让学生死读书,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减负(当然,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需要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

只有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减负,才能真正使中小学教育走向激发个性、综合发展的道路,真正做到解放学生。

但是归根结底,要政府定政策,一级一级真正贯彻,确实关心学生成长,才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负担。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

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8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我们对410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80%,有50.7%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2.2%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2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