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
4 )形脏内外传变 --- 外邪由形体内传于相合之 脏腑 脏腑有病影响及相应的形体 。
传变规律: 外邪侵袭肌表形体后沿经脉传入脏腑 脏腑经过经脉,反映或外传于体表
“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 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 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 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 《素问 · 痹论》 ) 。
卫表,而后内传入里,影响脏 腑功能的病理传变过程。
多因正气不足,或邪气过盛,
或失治、误治等所致。常见于 外感病初、中期,是疾病向纵 深发展的反映。
2 )里病出表, 是指病邪由里透 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 一般素体强盛,或治疗护理得当 等,驱邪外出,由里而达表。 反映邪有出路,病机发展为顺 ,病势好转或向愈。
3 )腑与腑相传 ---- 病变在六腑之间发生传 变
腑与腑传变 ---- 与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相关 任何一腑的气机不通或气机上逆,均可破坏六腑整 体“实而不能满”,或宜通、宜降功能特点,从 而使病变部位在六腑中发生相应的传移。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均参与 饮食物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及津液的输 布和排泄。
第三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病位传移 病性变化
1 .病位传变
病位传变 ,即指疾病在发
展变化中,其病变部位发 生 相互转移的病理过程。
( 1 )表里出入: -- 表里传变,内外传 变。 表现:表邪入里 里病出表
代表病变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的深浅, 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
1 )表邪入里 ,是指外邪先伤
3 内伤病的传变
脏与脏 脏与腑 腑与腑 形脏内外传变。
( 1 )脏与脏的传变 --- 病位在五脏之间的 传变
传变规律 --- 五脏间生理上的相关 五脏五行关系的相关 五行母子相及 五行相乘反侮
2 )脏与腑相传 --- 病位在脏与腑之间传变 传变规律 --- 相表里脏腑之间相互传变 脏病及腑 腑病及脏
( 二 )病性的转化
( 1 )寒热转化: 指疾病或病证的寒热性质,在一定条件下 发生转换与变化的病理过程。
( 二 )病性的转化
由 寒 化热 ---- 疾病或病证的性 质原本属 寒, 继 而又转为热的病理变 化 多发生于阳盛或阴虚体质,或邪侵于属阳 的脏腑或经络,邪从阳化热,或误治伤阴 ,邪从热化。
二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一)体质因素 (二)病邪因素 (三)地域和气象因素 (四)生活因素
由热转 寒 --- 指疾病或病证的性质本来属热,
继而又转化成寒的病理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多发生于阳虚阴盛体质,或邪侵于属阴的脏腑或 经络,病邪从阴化寒,或误治伤阳,邪从寒化。
( 2 ) 虚 实转化 ---- 疾病或病症的虚实 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 虚实转化取决于邪正的盛衰变化。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 经常发生着变化, 主要有两种 -- 由实转 虚 因 虚 致实 。
①
六经传变 外感邪气循六经传变,由表入里, 渐 次深入。即太阳→阳明→少阳→太 阴 → 少阴→厥阴,称为“循经传”。
六经传变还有一些特殊的传变形式
( 2 )外感病传变
,如越经传、表里传、直中、合病 与并病等。
六经之中,三阳主表,三阴主里。 三阳之中,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 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 三阴之中,太阴居表,以次为少阴 、厥阴。
② 三焦传变: 顺传 --- 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由此而传入 中焦,中焦病不愈,传入下焦肝肾 逆传 -- 由肺而传入心包则为逆传。 传变过程中,有上焦证未罢而又见中焦证的 ,亦有中焦证未除又出现下焦证的等等。
③ 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是指病邪由卫传气, 由气传营,由营传血。 病在卫分为病势较轻浅;病在气分为邪已传里 ,病势较重;病在营分为邪已深入,病势更重 ;病在血分为邪更深入一层,最为严重。 是温热病由表入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 轻而重的疾病演变过程,揭示了病变的不同程 度和阶段。。
由实转 虚 --- 以邪气盛为主的实性病证 ,转化为以正气 虚 为主的 虚 性病变 。 多因病邪过盛,正不敌邪,或体质素虚 ,正气虚弱,或失治、误治等因素,使 病程迁延,虽邪气已去,但正气耗伤, 因而逐渐转化为虚性病理变化。
因 虚 致实 --- 以正气虚为主的病证,由于各种原 因导致水湿、痰饮、瘀血等实邪留于体内的病理 过程。 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虚,而产生气滞、痰 饮、内湿、瘀血、食积等病理变化或病理性产物 ,或因正虚抗邪无力而复感外邪,邪盛则实,形 成虚实并存的病理变化。 因虚致实是虚性病机仍然存在,因其虚而复增邪 实的虚实错杂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