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不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6、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7、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向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竞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有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4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质是实践的;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

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

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开成的。

始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7联系与发展;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

世界的过程性就是“现实的环节的全部总和的展开”。

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可能性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现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达矛盾分析法。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的哲学基础。

10质量互变原理;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1事物发展过程的肯定和否定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12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万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第二章1,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62页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特点:1、以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相对立;2、以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相对立;3、以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旧唯物主义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论相区别。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 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不能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对于认识发展的过程,列宁作了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D 毛泽东进步阐发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6真理及特点;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特点:真理是客观的,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7真理的检验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

8价值的含义及特点;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点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维性9.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方面往往存在差是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

9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真理原则价值原则10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自己发挥第三章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不总是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一致。

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一致。

有的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的社会意识超越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阶段,其社会意识水平不一定先进;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或阶段,其社会意识的水平不一定落后。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是对以前思想成果的继承,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辩证地否定。

④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其中政治法律思想对其他的影响最大,哲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影响最深刻,科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影响越来越明显。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进步。

夸大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唯史观;否定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历史机械论。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同时也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分析说明问题:例如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2)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