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科建设的一些做法

学科建设的一些做法

“学科建设”工作交流研讨会各校发言稿汇编出处: 教研室时间:2008-11-15点击次数:“学科建设”工作交流研讨会各校发言稿汇编编者语:“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学科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引起了各校的高度重视,许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些学校极具特色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

为了加强交流,相互促进,10月30日教研室召开了“学科建设”工作交流研讨会。

会上,部分学校介绍了在“加强学科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因时间关系,一些学校没有来得及发言,现把各校的发言稿(或发言提纲)原文转发,供大家学习、借鉴,交流、评判。

▲陇西小学:《教、研、修三位一体,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本学期,根据教研室的学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我校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重点,力求通过学科建设的一系列活动,使教师在学科教学和业务能力上逐步达到六个“会”:教学理论会运用,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模式会提炼、教学观摩会评价、教学风格会创造、教学专题会研究。

具体做法如下:一、夯实常规,建立学科教学规范。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备课研讨制度。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随着备课方式的改革,各种备课资料的出现,好多教师有了依赖现成的备课教案的心理,很少去钻研教材,学习课标,而是埋在了事务堆中,根据此种现象,我们在教师中进行了调查问卷,在分析分组备课――资源共享――电脑备课的备课方式利弊之时,我们把研读课标,做好二次备课作为重点,帮助教师确立“写好教案就是自己出的最好的书”的理念。

开学初,每个教研组都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再学课标,明确所教学段的目标,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讲人,对本单元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备课强调在个人研读课标、领会年级段目标、与文本(课本)对话、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教案,提倡个人独立备课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备课方式,突出备为教用,备用一致的备课目的。

2、骨干教师引领,随堂课落实,做好常态化教学。

关注学校的每个教研组,每位教师,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扬个人风格,形成教学特色。

3~5年的青年教师高度关注他们的课堂教学,以教科研一体化的培训方式,群体攻关,在把握教材、教法设计、教学调控上炼就基本功,在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上有提高、有收获。

教研组中,开展了骨干教师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在这样的活动中,带动青年教师一同提高。

同时教导处也确定跟踪对象,跟踪听课,提高教师随堂课的授课水平。

在一系列的教学教研活动中,打造特色教研组,特色学科,构建本学科富有特色的教学教学模式,我校的美术学科已初步构建出了自己的“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小学美术美乐爱情感教育教学模式,语文学科正在进行“有实、有效、有用、有趣”的语文教学模式,数学学科也在探索自己的学科教学模式。

二、开展多种教学比赛,提高学科教学能力。

本学期,我校校本教研的大主题就是:构建规范高效课堂,建设有特色学科,提高学科教学能力。

为了落实本主题,除每个教研组围绕大主题制定本组每月研究的小主题外,十月份我们还进行了教学设计比赛、说课、课堂教学展示、个人实施评价的设计、实施、评价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系列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比赛,基本做到全员参与,由教导处分年级、分学科命题,当堂宣布设计的课节,教师当堂进行教学设计,这是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一次考察,同时也是对平时是否研读教材、课标、学生的一次考察。

课程实施阶段,每个教研组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推选出参加学校比赛的教师,进行说课、上课比赛,上课前,每位教师都要把本节课的目标展示给大家,大家会针对教学目标听课,关注课堂更有目的性。

评价能力也是每位教师不可缺少的,只有会看,会评,才能提高自己的反思与教学能力,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本次活动我们采用了自评、互评、评委评的方式,有反思,有评价。

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引进教师间的良性竞争评价机制,加强学科建设的推动力。

支撑一所学校发展的不是哪一位教师的个体能力,而是全体教师的整体实力。

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的初衷就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因此,在评价的措施上应更多地采取整体性、捆绑式评价;既注重在教师个体层面上开展各种评优争先活动,更要在教师群体的层面上开展各种争创活动,诸如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先进年段、优秀师徒“对子”评选等等;下一步,我们还要进行座谈,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表彰,在教师中真正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教学氛围。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我们将立足于课堂,联动校本教研、教师研修,打造富有陇西特色的学科,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科能力。

▲幸福路小学:《加强学科建设工作交流发言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而教师的学科能力又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教师素质是关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所以只有教师的学科素养素质高,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能为下一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和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学科基础。

本学期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了以下工作:一、认真实施新课程教学研训工程,构建教师指导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我们把抓好新课程教学研训工程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基本途径和主要任务,坚持体现活动的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

研训活动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看课,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听课、说课、评课主要解决思想观念、过程方法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教研工作理论水平;新课程教材培训主要解决教师把握不住教材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

我们把研训活动作为解决教学问题的一项固本固基工程来抓,统筹安排,全员参与;加强研训工作的领导,确保研训工程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深入学习新课程,树立新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自我研读,做好笔记,并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及时反思、善于总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写好每日心得,努力提高教学论文或案例评析的撰写水平。

2、教导处组织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开展交流研讨活动,领会课改实质精神。

3、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观看专题讲座或优秀课例谈体会等,使教师们在学习中逐步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实基础。

二、抓好常规工作优化各项管理提高工作的实效性1、新学期教学常规管理上,要求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教法要“活”、手段要“新”、作业要“精”、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反思要“值”。

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辅优补差和质量测试等工作采取跟踪检查制度,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反馈、督促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继续开展以说课为主要内容的教研活动。

3、抓教学结构的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开展“集体备课”与“教研、科研”相结合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

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带着课题上研讨课,推进教学改革。

对于上教研课,必须强调要结合课题,体现研究的成果,评议时也要围绕课题进行,课后必须写案例分析,提倡一课一得。

十月份结合课堂达标评优活动开展各学科教学研讨课活动,每个教研组(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上课—评课—反思—再教设计)认真研讨,精心准备,确保了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三、继续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1、搞好培训,促进教师队伍进一步成长。

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学科知识培训,提高自身素养。

认真组织好教师外出听课学习。

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研讨活动、观摩活动、优质课评比、教学案例、家庭作业设计及优秀试卷评比等,力求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教师校外听课学习后写好听课学习反馈,把自己听课学习所思、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外出培训学习的老师要以心得体会或展示课的形式及时进行汇报,把好的方法在全校传播交流,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2、积极创造条件,为学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搭建舞台。

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基本功竞赛、说课竞赛、教学论文评比等,从中发现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研中心的论文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区、协作区各学科教学活动,各种教学观摩活动,不断拓展视野,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天地。

四、开展读书活动,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理论水平,提升了教师的生活质量。

五、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扎实教师基本功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青年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教学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为此,学校在校本教研中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2、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六、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力度,促教学质量提高1、听好“三课”,随时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并随时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2、组织做好研究课、评优课、开放课等活动,争取专家指导,力争取得成效,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3、强化质量意识,落实好质量监控方案,注重过程管理,做好质量分析与改进追踪,科学评价与奖励,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七、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培养、考核、评价机制。

并积极发挥骨干辐射作用,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八、专家引领,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总之,我校加强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在各学科树起一面旗帜,努力推行一种方法,振兴一个学科。

本学期我们围绕树旗帜、明方法、抓推广三步走战略,认真开展学科建设活动。

第一步,树旗帜。

以教学质量为主要参考依据,从常规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效果等方面制定评选办法,开展“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活动。

第二步,明方法。

深入研究优秀教研组、备课组,优质课教师的基本经验,抓住其独特做法,认识其本质经验,总结出基本方法。

在此基础上,召开学科教学现场会,展示教研组、备课组经验资料和优质课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介绍其教学教研方法,提出推广意见。

第三步,抓推广。

了解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方法和优质课教师教学方法的推广运用情况,进行现场指导,研究推行策略,缩短教学教研水平的差距,提高教研组、备课组的工作实效、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并将发现、提升、总结、宣传和推广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优秀成果的辐射作用。

形成良好风气,不断提高教师学科能力,构建规范、高效、和谐、有学科特色的课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侯寨乡紧紧围绕教研室“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学科能力”的工作重点,高度重视,大胆创新,扎实开展。

现就我乡个别典型学校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以读书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学科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加强教师的学科能力,侯寨小学与书香校园活动结合,继续进行教师读书活动,鼓励老师们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进行网上交流等活动,使教师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提高学科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