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
孝义市胜溪街小学
案例:
某小学学校校长工作的第一年,盘点一年的工作,猛然想起陶行知先生送给校长们的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回想梳理反思:有,但进步不达预期。
那一年里,校长是在事务堆里走过来的:不是写计划就是写总结,不是开会就是写汇报,不是迎接检查就是准备督导,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事情。
论身体,每天处于疲劳状态;论学问,虽强力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但效果不大;论道德,虽身体力行,但服务功能不显著;论工作,虽激情四射,但教育的本质方向发展不足。
由此校长开始观察摸排奋战在一线的教师,他们是否能静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如果不能,影响他们静下心来的因素又是什么?
通过观察学校教师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而且不知不觉中淡化了教学主题。
现在的教学常规要求越来越高,教案的规范要求细之又细,每堂课后教师在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每学期要写教学论文、教育案例,开学初要交各种各样的计划,学期末要交各种各样的总结等。
如果是班主任,各种各样的事务性工作更多。
再加上学校各种各样的量化评比,教师们的确负担很重,不免出现应付工作的现象。
教师们面对繁重的工作,想静下来心来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是很难的。
作为校长,要怎样做才能又能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指标,又能沉下心来潜心搞教育,把身心更多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成了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案例分析:
面对这样一种颇费身心体力的怪圈,作为校长应该认真思考,如
何能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世实减轻教师的负担,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减少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给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静心需要条件
静心教书要时间,潜心育人要时间,时间对教师来说极为珍贵。
每天两操,是否可以做到不让班主任到操场去监控学生,而实行集体管理?每周学习和例会在无特殊情况下能不能尽量精简?集体备课上能否减少抄教案的无效劳动而实行共享教案的实效活动,解放无效劳动所占时间等等,如果真能做到这些,一周就能给教师节省不少精力,为他们提供更多静心学习的时间。
我认为,凡是需要应对检查,具有虚构成分的事情,就不要让老师再做。
比如,学困生帮教计划、中等生提高计划、优秀生培养计划,这些有必要写在纸上吗?教师只要有意识去做就可以了。
又如,教学德育计划、课堂日志、抄写教学笔记,这不是徒劳的事吗?教学渗透教育不是有计划就一定能兑现的。
课堂出现问题,教师在第一时间解决了最好不过,写出来节外生枝反而不好。
抄写笔记不如不写。
我们一直在设想,教师的教案能不能少写,能不能不做评比?也渴望尝试一下,我们的教师站在讲台上无教案,却是精彩的课堂教学。
如果做到这个程度,那才是静地真谛。
为教师减负,作为校长心静则实,方能鉴别虚的东西,做实事。
二、把“静”融入学校文化
“静以养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修养。
得意时不骄,失败时不馁,静下心来坦然面对生活,摒弃浮躁,方有一颗平常心。
“宁静致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境界。
心静则远,这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认识得深刻。
人各有志,放飞自己远大的理想,只有静下心来,才会拥有广阔的天空。
静心静悟,问题在静中化解,是非在静中明辨,思想在静中绽放,
工作在静中出色。
“静”孕育智慧,“静”开发智慧,由此,“静”控制了冲动,抑制着盲目,克服了粗劣,驱散了功利,何乐而不为?
为实现教师“静”的工作状态,案例中的校长可以向教师提出了若干静心的要求:“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学生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方式,静下心来品味与学生的分分秒秒,品味工作的乐趣,品味生活的意义。
”其中静下心来备每一节课是教师首要的工作。
建议备新课一般采取个体备课与教研组碰撞的形式,在同课异构中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反对那种一人说课大家共享抄教案的行为。
备练习题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分层练习的形式,达到练习要过课本关、技巧关、能力关的目的,反对练习一刀切。
备复习课,采取整体建构的形式,要设置单元知识树,实施专题练习,反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复习现象。
同时,在学校制度上提供文化保障。
践行素质教育教师要有“潜下心来育人”的状态;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有“静下心来教书”的权利,校长要为教师静下心来工作扫清障碍,教育才会回归本质,才能听到嫩牙拨节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