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而这就得靠老师在学习中的引导。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
教师不仅仅是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
(2)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要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
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
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知识的探讨。
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3)由”良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
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新课程追求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为此,教师有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与学生共同品味教学成功的喜
悦;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5)由“灵魂的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教学活动以师生共同探究人类共同知识经验、智慧、情感、
价值观为主线展开,交往双方彼此真诚平等的心灵敞开,各种不同见解的相互碰撞,新异的思想火花不断产生,在交流中双方各自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在了解对方、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发展了自己。
(6)由“一桶水”向“源头活水”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源头活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在教学结构上,由程式化、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创造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创造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树立创造意识,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以培养人的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
体现在教材的处理和使用上,要扩展教学内容,改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创造性使用教材,将教学内容从书本、课堂扩展到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方面;体现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学习、分层自助学习、合作学习等。
体现在教学任务目的上,教师不能仅把传授书本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多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学会多种处理信息的方法。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
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
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教育者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能力和人格品质教育的关系,通过学习活动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
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恰当运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激励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与能力。
(8)由“蜡烛”向“电源”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
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源源不断的“电源”,在照亮了世界的同时展现自己生命的光辉。
这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搜集能够体现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的并且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学内容,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探索、调查、讨论的建议,为我们广泛利用教学资源铺平了道路。
我们可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虚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科学分析等。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储存、加工过程中,实现对事物各层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层次
的重组、创生。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特别是教材)将越来越不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或者说课程与教材的内容及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与教学资源,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9) 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
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 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园丁”是令人尊敬的。
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
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
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
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
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
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
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