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预防控制

传染病预防控制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 在侵入新的易感宿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 停留、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病原体在外 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媒介物,例如 空气、水、土壤、食物、手、蚊子、苍蝇 及日常生活用品等,或病原体从传染源体 内排出、经直接接触进人易感者体内的过 程。
主要传播途径:
传染病预防控制
广东省中医院医教处感染办
古代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
1、中医最早发现传染病; 晋葛洪《肘后方》所述的“虏疮”是世界上对 天花的最早记载;该书所注的鬼注、尸注实 际上就是结核病;所述恙虫病,是由沙虱传 播,至二十世纪初美国学者才证明该病的病 原是立克次体。
古代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
2、中医最早提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据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中出土的秦简证实: 秦代已经设立了“疠迁所”,强制隔离麻风病。 明代对天花的防治最为重视,已明确分清天花 麻疹水痘的区别。至明清两代,人痘接种天花 的方法已近成熟。之后传入欧洲才有牛痘接种 法,杜绝了天花,这也是中国对免疫学贡献。
2、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
⑴经饮水传播:
⑵经疫水传播:
①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均有饮 用同一水源史;
②除哺乳婴儿外,各种年龄、性别、职 业者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更多;
③如水源被一次性大量污染,可致肠道传染病 爆发、流行;
④停止供水或水源经净化、消毒后,爆发、流 行即可平息;
⑤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饮水传播发生的病例 的临床症状较轻。
• 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 染期。传染期是决定患者需要隔离多长时 间(隔离期)的重要依据。
(1)潜伏期
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最早的 临床症状这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①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②根据潜伏期可以推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 并依此追踪传染源。
③根据潜伏期长短,可决定接触者的留验、 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检疫期限按 最长潜伏期确定。
古代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
3、中医最早开始传染病治疗: 治疗传染病,首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 4、中医对现代传染病的治疗: 艾滋病:有可靠的研究资料证明中医可以发 挥作用。可以增加免疫力、减轻症状等。 传染性非典:在香港已经证明是有效的。 人禽流感、甲流:国家中医药局已经有相应 的协定处方。
古代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
5、中医名家都是从传染病的防控中涌现出来: 张仲景: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
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 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 古佳话。
李时珍: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
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一、传染病的概念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 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作为传染源
• 传染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 传染病的病程经过,一般分为潜伏期、临 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意义 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 量和频度。
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
①患者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
②病例的季节性、地区性及职业性分布 特点,均与疫水接触机会有关,下水 的季节(雨季、水产品收获时)多见、易 与疫水接触的年龄(青、壮年)、性别 (男性)、职业(农民、渔民)、地区(水 网地区)多见,特别是洪水灾害后易发 生爆发、流行;
一、概念
1、传染病的定义 2、传染病特点
概念
1、传染病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 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 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 疾病的总称。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 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乙脑、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生儿 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体病、 血吸虫病、疟疾。
潜伏期。 4)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 5)有免疫性:人体感染传染病后,能产生
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的流行现状
1、一些已经被控制的传染死灰复燃; 2、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 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 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 新的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且不 断发展的过程。
①空气传播; ②经水传播; ③经食物传播; ④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⑤接触传播。
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
1、空气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①传播途径易于实现,病人常为传染源周围的 易感者,病倒常连续发生,若易感者集中,可 导致疾病暴发或流行,因此,传播范围广泛。 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常见冬春季节 发病升高。间隔几年发生一次流行,如登革热。 ③儿童多发。 ④地区分布或传播非常广泛,常呈全球分布, 发病率高。 ⑤流行的发生常与居住拥挤、人群聚集、易感 者比例高等因素有关。
丙类(10种):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 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 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广州市(3种):水痘、肝吸虫、恙虫病。
2、传染病的特点
1)有病原体: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2)有传染性:可以传播,甚至暴发。 3)有潜伏期:传染病的发生需经过一定的
④根据潜伏期可确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的应 急接种时间。
⑤接触者在最长潜伏期内没有新病例发生, 可以作为疫源地消灭的依据之一。
⑥实施某项干预措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观 察,如发病人数下降,提示该项干预有效。
2、 动物作为人类传染病传染源的重要 性,取决于人们与受染动物的接触机会、 接触的密切程度、是否存在传播该病的适 宜条件,以及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密度、 动物的年龄、携带病原体时间长短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