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练习题1、清代学者大多认为初学历史者,最急迫是读《史记》、《汉书》、《后汉书》和《》。
2、有一种观点认为政书体史籍起源于三礼,即《仪礼》、《》和《周礼》。
3、《隋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存书和佚书。
4、( )是中华民族凝聚结合的核心和主体。
5、西藏三大地区流行的一种圆圈舞是()。
6、()主要分布今贵州省黄平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及与广西西部连接地带。
7、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是上法《_________》的。
8、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将《__________》列为“政书类”之首。
9、元朝在藏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名为()或()。
10、匈奴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为()。
11、东北地区最早和中原地区交往的民族是()。
12、唐宋时期西南地区民族乌蛮和白蛮分别建立了()国和()国。
13、《晋书》中《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的" "唐太宗撰写的,故《晋书》又名为。
14、《南史》和《北史》均为唐_________所撰。
15、_________所撰的《贞观政要》,专谈唐太宗贞观时的政治,全书主要有三大部分:即朝廷之设施、君臣之问对和。
24、【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___________,以仁为___________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___________,主张人与人之间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___________。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___________”,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25、【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___________不等于___________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___________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___________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___________,反对把天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合理的因素。
26._________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7.1915年9月,_________在上海创办《________》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8.1926年上半年,蒋介石先后制造的篡夺革命领导权的两起阴谋事件是______和________。
29.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_________,这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30.1941年_________的成立,反映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日益孤立。
31.1945年9月,中共中央面对战后初期复杂严重的政治、军事形势,确定了“__________”的战略方针。
3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_________大会。
33.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是在党的______全会上。
二、名词解释1、四夷2、行国制度3、仪同三司4、隐太子5、回族6、八旗制度7、曲笔8、实录9、唐卡10、王夫之11. 甲骨文12. 张骞通西域13.流求14.《史通》15.改土归流16.《南京条约》17.“八•七”会议18.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19、知行合一:20、经世致用:21、五行:22、阴阳:23、性恶论: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民族史的分期2、简述两汉时期为加强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采取的措施。
3、运用《晋书》“牛弘传”的资料,谈古代中国图书的得失与治乱的关系?4、从《资治通鉴》不记载屈原等文人谈司马光撰史的宗旨?5、简述蒙古四大汗国的地域分布。
6.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7. 略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
8. 简述隋朝的府兵制9.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10.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1、孟子“四端”学说:12、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五、论述题1.试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答案一、填空题1、三国志2、礼记3、史4、华夏/汉民族5、锅庄6、夜郎7、春秋8、通典9、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10、单于庭11、肃慎12、南诏、大理13、论赞、御撰14、李延寿15、吴兢、忠贤之诤议16、丝绸之路17.周公旦武庚周公 18.灵渠珠江长江19.甘英大秦波斯湾 20.陶渊明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21.飞钱便换 22.史通通典23.广州广州明州市舶司24、道德原则核心爱人相互亲爱忠恕政治之中仁政绝仁弃义仁义礼智信25、天人合一天人等同人是自然同样的本质和谐相互割裂相互对立26.《辛丑条约》27.陈独秀青年28.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29.党对军队的领导30.中国民主政团同盟31.向北发展,向南防御3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33.十一届三中二、名词解释1、四夷:西周已有“四夷”的名称,是指“四方之夷”。
是中原诸夏以夷、蛮、戎、狄配东、南、西、北四方,而与华夏居中构成五方,共称“天下”和“四海之内”的一种按地理方位的分类方法。
2、行国制度:“行国”之名始见于《史记·大宛传》。
所谓行国,就是“随畜移徙”,“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主要人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
匈奴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3世纪,最高权力机构为单于庭。
单于庭或随人畜,或因战争时有迁徙,这是行国制度的特点之一。
3、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
指非三公而给以与三公同等的待遇。
汉朝只有三公可以开府,魏晋后,将军开府设置官属者就称为开府仪同三司。
4、隐太子:史称唐高祖李渊之长子李建成为隐太子。
因其被立为太子,玄武门之变时被其弟李世民杀死,追封为息王,谥隐,故史称之。
5、回族:是以元代回回为核心,在中国土地上形成的民族。
元以前,已有一定数量的来自大食、波期及东南亚的穆斯林商人定居于中国,他们也是回族人民的一部分;而主要来源是元代从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来到中国内地的人们,经元代至明代又不断涵代吸收一些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汉人、党项人等,从而形成中国的一个民族,称为回族。
6、八旗制度:努尔哈齐创立。
分别以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为标帜,故八固山又称“八旗”。
八旗是军事、政治、经济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它的特点是兵民不分,“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努尔哈奇用这种制度将女真人组织起来,不仅提高了战斗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打破了氏族部落血缘和狭隘的地域关系得局限,为满足共同体的形成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7、曲笔:刘知已在《史通》中提出的。
他认为古代史官记载历史有“直书”和“曲笔”两种笔法。
曲笔指写史,毁誉失实,迎合权势者或出于某种目的。
他提出要“惩革”。
8、实录:史书中的一种,始于唐代延续的到清。
每当新君即位,都要命史官概据先君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书篡修先君的“实录”。
9、10答案略11.商代的文字。
现在已发现的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又因内容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12.西汉武帝时,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及其副使先后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把这些国家的情况介绍到国内,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13.隋朝时称今台湾为流求。
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张镇周等到流求。
从此,流求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14.我国第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专著。
唐代杰出史学家刘知几撰。
该书对过去的史书从体例、史料、文字到人物评价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批判,强调直笔,认为史学家须兼才、学、识三长。
该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5.明清时代在少数民族废除世袭土司,改为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元、明、清时,在云贵、两广地区推行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的土司治理地方的制度。
明政府在平定一些地区的土司叛乱后,把土司废掉,改为“流官”,称为“改土归流”。
清雍正时,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改土归流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同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由于土司的反抗以及封建官吏的粗暴蛮横,也出现过流血事件。
16.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货物进出口关税须经两国商定……等。
《南京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这次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和组织秋收起义,选举了中央临时政治局。
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8.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20、【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
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
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
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21、【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2、【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23、【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1)中国民族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