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

具有朴素唯物
主义的思想萌芽
2、仁
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
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

《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
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
相依存。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

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
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
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
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
境界
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

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
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
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
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
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
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
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
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19、华岩中的“四法界说”:世事无外法界,礼法界、世法界
20、顿悟成佛“禅宗体会佛法的一种境界。

通过突然顿悟感悟佛法
21、周敦颐“太极图说”:宇宙生成理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
22、理——分殊:朱熹的思想,太极包含外物之内,万物分别体现太极
23、“格物穷现”:朱熹的观点,格物,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格物致知
24、陆九渊“心即理”:理在人心中,主观主义认识论
25、王守仁“致良知”:只需发现本心中的良知
26、王夫之“天下唯器”:唯物主义的观点,天下只有具体的事物
27、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28、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9、兼爱: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30、反者,道之动:向相反方向转化
二、翻译
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濡:沾湿;沫:唾沫。

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难道这样会没有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吗?你这样想就和称誉尧而谴责桀一样,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述,那它就不是永恒的道,能用语言来表述的形态也就不是永恒的形态,是时空的初始;而呈现的形态,是物质和它运动产生的原因。

因此,常常不怀着目的去探索其规律,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统称为认识,认识了再进一步认识,是了解世界形态的途径。

三、论述
1、韩非子的法、术、势思想
2、论述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儒士道)
3、儒家哲学之我见
4.、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