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概念: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等具体要求。
在2013年,主席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出指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
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
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
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设意义:(一)创建“美丽乡村”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容,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资源超强开发利用和要素投入过度消耗基础上的,农业乃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退化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挑战.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需要.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
新农村建设与建筑节能民用建筑和单位面积的商品能耗量都高于城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建设已进入了更新换代的高峰时期。
在广大农民奔向小康的同时,村镇住宅的能源消费水平也同时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现在,我国农村民用建筑商品用能总量和单位面积的商品能耗量都要高于城市建筑。
而我国农村的民用建筑面积为240亿平方米,占全国总建筑面积的60%。
如何在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保证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前提下,营造出一个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农村建筑室环境,而不造成能源消耗的大幅度增长,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为此,记者走访了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的农村建筑节能课题组,了解到我国在农村建筑节能方面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农村建筑能耗形势严峻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6年至2007年组织的大规模农村调研发现,农村生活能耗已达1.9亿吨标煤,占到中国建筑总能耗的37%。
其中60%为煤、电等不可再生能源,40%为薪柴、秸秆等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明显增大。
在这如此庞大的耗能中,北方农宅每年的供暖能耗就达到0.9亿吨标煤,占农村总能耗的45%,并且煤是供暖的主要燃料。
同时通过对地区农村建筑和能源现状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调研和分析,得出了供暖能耗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农宅本身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欠佳。
97%以上的农宅围护结构均无保温层,且窗户、屋顶等密封性差。
二是供热设备效率低下。
超过50%农户使用地炕和土暖气供暖,然而其热效率仅有40%左右。
三是农民节能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更加注重农宅的美观性,但对农宅功能及能源利用效率考虑不多。
由于农宅存在大量的非清洁燃料的低效燃烧,加之在农村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如煤炭、秸秆和薪柴的直接燃烧,房间功能布局的不合理,人员在室吸烟、通风排烟措施的缺乏,以及家禽的随便散养等,使农村的室环境与山清水秀的室外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农村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的农村建筑节能课题组从2006年初开始进行了一些农村建筑节能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尝试,明确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并开展了一系列农宅节能技术集成与工程实践研究,对农宅墙体保温、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行为模式节能、主动式系统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分析,并对各种技术的节能效果进行了评价,具有开创性意义。
实测结果证明,该课题组所开发的技术成熟易行、安全可靠,可以切实达到改善农村既有和新建建筑居住条件、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的目标,每年可以减少农户50%以上的冬季供暖燃煤消耗量,并能够将冬季室温从10℃左右提高到16℃以上。
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客厅外的一间玻璃走廊,技术人员称其为间。
据介绍,在农宅保温良好的情况下,冷风的渗透对建筑负荷的影响较大,而农户的开门开窗又对冷风的渗透量产生直接影响。
于是,在一些适宜的住房结构中增设间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在设定的情况下,间可以节能60%。
在总结分析示工程经验的基础上,该课题组探索出了适宜的农村能源发展战略和节能策略,认为农村能源的发展方向应该基于当地产生的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配合太阳能、风能和小水电等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再辅助少量电能,发展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能源解决途径,从而真正解决农村对常规商品能源的依赖。
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的农村建筑节能课题组在新农村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是国的首次大规模尝试,在节能评价体系、系统优化、技术集成、综合示等多个方面居领先地位。
研究成果已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拍摄成专题电视片。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克•史密斯教授对本研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推进申报首个中国农村节能清洁发展国际专项。
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也对本成果进行了专门报道。
目前,课题组已经在房山地区完成了村级生态节能型农宅集中示工程,并联合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等单位,在平谷、石景山、怀柔、密云等多个郊区县完成了500多户农宅实际改造工程。
如果在整个北方地区进行推广,每年可以节约采暖煤耗约0.5亿吨标准煤,折合500亿元人民币,经济效益显著。
在农村地区,现有建筑很多都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保温隔热性能很差,使用过程中能耗大。
同时,农村建筑多缺乏水处理系统,很多采用旱厕,加之垃圾随意堆放,环境污染严重。
另外,农村建筑占地都比较大,缺乏对空间的有效利用。
其中,农宅的供暖能耗偏高问题比较突出。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农村住宅用能总量已经达到3.2亿吨标准煤。
农村冬季室平均室温比城市房屋的平均室温低10℃~15℃,要想达到城市室的平均温度,农村用能要高出城市用能的1.5倍。
这主要是由于不科学建房导致的农宅围护结构热性能差导致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房97%的农宅墙体无保温、厚度整体偏薄,60%以上的农宅使用单层玻璃窗,22%农宅屋顶采用秸秆作为保温材料。
记者在农村采访时,曾看到三口之家居住的二层楼房面积超过了300平方米,但是供暖设备却只有一个煤炉,而其他房间则没有任何供暖设备。
房主告诉记者,即使供暖,房间整体温度也很低,所以冬天他们一家主要集中在两间房屋里度过。
入冬后他们对房屋的有效利用仅达到10~20%,造成了资金和空间的巨大浪费。
当记者问到为何在盖房子的时候没有考虑节能保温措施的时候,房主回答说,节能建筑对他们农民来说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为这个掏腰包还不如多盖两间房、多买几件家具实惠。
要改变农民对农房节能的“奢侈”印象,除了宣传节能建筑的好处之外,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强万明认为,探索寻求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费用低廉的住房节能改造技术,让农民在经济上可以接受是推广农村节能建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强万明告诉记者,目前北方农村农房节能面临着以下问题,第一,村镇居住建筑设计水平较低,对节能建筑缺乏理解,对如何发掘和再利用当地传统住宅的合理要素,最大化地利用当地建材,减少居住建筑运行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缺乏技术支持及示。
第二,农村建筑工匠缺乏节能意识,对相关法规、政策了解不够。
村镇居住建筑多由当地小施工队建造,为降低投资,施工方采用一些价格低但热工性能不达标的产品或者随意更改设计,如采用低密度聚苯板、普通阳台木门、去掉阳台窗的一层玻璃等。
为方便施工,在不影响结构功能的情况下忽视围护结构保温功能。
第三,目前我国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主要停留在城市中,对农村住宅节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缺乏针对农村住宅建筑热工和建筑节能方面的标准规依据。
第四,农村节能建筑市场上达到节能要求的保温隔热材料种类和数量均较少,即使已有的几种节能产品也很少得到运用,且材料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另外,这些保温材料大多没有结合地方特色,没能挖掘出廉价节能型的农村地方建筑材料。
国标启动示作用彰显针对当前我国农宅节能现状,2013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绿色农房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安全实用、节能减废、经济美观、健康舒适”的绿色农房建设,强调农房建设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突出地方特色、传统风貌,示试点带动、敏感区域率先推进,并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在配发的《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中,规定了绿色农房实际使用寿命在35年以上。
绿色农房使用的钢材、水泥、墙材、门窗等建材和制品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
给排水、电气、燃气、供暖等设施设备应具有性能检测报告及产品合格证。
同时,对绿色农房建筑施工企业或建筑工匠提出了资质要求,将集中统建的绿色农房项目纳入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围。
此外,《导则》针对我国气候分区也作了较细致的建筑节能要求,如规定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农房建筑卧室、客厅等主要用房布置在南侧,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面积的25%,宜采用南向大窗、北向小窗。
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农房建筑体形宜错落以利于夏季遮阳和自然通风,采取坡屋顶、大进深,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窗面积的30%。
对外墙、屋面和地面及炊事器具能效的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也都做出相应规。
“绿色建筑在农村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尤其要建立严密的行政监管制度体系,加强对农村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控制及验收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知》无疑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推动农宅节能、绿色农宅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同时,在农村开展绿色农房试点,往往能带动周围村民都购买同一类产品,出现‘邻居效应’,这一适应农村消费习惯的措施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