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原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①。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②。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③。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⑤。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⑦。

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⑧。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⑨。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⑩。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
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①缘:循,沿着。

②夹岸:溪流的两岸。

落英:落花。

缤纷:盛多貌。

③欲穷其林:想走完这片桃花林。

④俨然:整齐分明的样子。

美池:清秀的池塘。

属:类。

⑤阡陌:田间小路。

南北方向叫“阡”,东西方向叫“陌”。

交通:相互通连。

⑥黄发:指老人。

因为老年人发色自白转黄。

垂髫(tiáo):指儿童。

髫,古时儿童的下垂头发。

怡然:安适愉快貌。

⑦问所从来:问渔人从哪里来。

所,表示住所。

⑧要(yāo):同“邀”。

邀请。

⑨咸:都。

问讯:打听外界的消息。

⑩先世:先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

间隔:隔
绝不通音信。

何世:什么朝代。

乃:竟。

无论:更不必说。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人)详细陈述。

所闻:所知道的世间情景。

延:邀请。

语:告诉。

不足:不必,不值得。

既:不久之后。

扶:顺着。

向路:进来时的路。

志:记,
做标记。

诣:前往拜见。

说如此:描述在桃花源中所见到的种种情形。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回来时所做的标记。

刘子骥:名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泽,为当时隐士,《晋书》
有传。

高尚士:清高的读书人。

规往:打算前往。

规,计划。

未果:尚未实行。

寻:旋即,不久。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指寻找通达桃花源的道路。

◇鉴赏这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原题《桃花源诗并序》,大约作于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即永初二年(421)。

作品以引人入胜的手法,将人们引进武陵地区一个以桃花林为标
志的与世隔绝的山中小村,那里风景优美如画,居民怡然自乐,丝毫没有人世的浮华喧嚣,充满了朴实淳厚的风气,但又令人
历而不可复得。

其中“先世避秦时乱”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点睛之笔,妙在寄托遥深含而不露。

原文本作为《桃花源诗》前的小序,本附属于诗,却因结构完整、形式完美而被人独立成篇,广为传诵,可见其魅力所存,已非诗能比。

作者精心组织故事,引人入胜。

明明纯属虚构,却又写得
仿佛确有其事。

他以丰富的想象、简练的语言,把桃花源描绘
得明丽如画,生动逼真,特别是南阳刘子骥的规往,增强了故
事的真实感,使人为之神往,让人相信确有其事。

但又巧妙安排,使人无法问津。

真是匠心别具,隽永无穷。

此外,作者还不忘处处突出重点、反映理想。

文章一开头
就突出“异”字,大写桃花林美如仙境,作为烘托;接着就突
出“绝”字,源口隐蔽而与世隔绝;然后又突出“乐”字,祥
和欢乐;最后暗写“情”字,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结尾着重
写只有“高尚士”规往,暗寓是理想境界,意蕴深刻。

所以后
世文学名家纷纷仿作,特别是“世外桃源”一语,千百年来成
为我国人民心目中理想国的代名词,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旷神怡,悠然神往……
◇妙评桃源人要自与尘俗相去万里,不必问其为仙为隐。

靖节当晋衰乱时,超然有高举之思,故作记以寓志,亦《归去来辞》之意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设想甚奇,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黄、
农之代。

公盖厌尘网而慕淳风,故尝自命为无怀、葛天之民,
而此记即其寄托之意。

如必求其地之所在而实之,则凿矣。

——清·邱嘉惠《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五
林西仲曰:“……愚以为元亮生于晋、宋之间,遐思治世,不欲作三代以下人物,为此寓言寄兴。

犹王绩之醉乡,不必实
有是乡;白玉蟾之寂光国,不必实有是国也。

且其中皆见道之言,其曰桃花夹岸,非所谓三十六宫都是春乎?其曰山口仿佛
有光,非所谓性之初,见圆陀陀,光灼灼乎?其曰童叟怡然自乐,非所谓游心乎?其曰‘不足为外人道’,非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乎?始得之无心,终述于有意,非所谓赤水玄珠,象
固得之,离朱不得乎?”
——清·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虚境实写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