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7-下渗和径流解析

07-下渗和径流解析

量随深度迅速递减,称 湿润带。
•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 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 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 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 向土层深处延伸,直至与地下潜 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 地表下渗结束,但土壤水仍将继 续运动一定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土层内的水将发 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 实验证明:细颗粒土壤比粗颗 粒土壤要慢些。
第六节 下渗(Infiltration)
一、概念 下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 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 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 流的组成。 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 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 节。 下渗是水循环中最难定量的要素之一。
(二)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和考尔曼1943年通过实验发现,在积 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 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
1.饱和带 : 位于土壤表层; 在持续不断地供水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 但无论下渗强度有多大, 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大, 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 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 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 • 分子力、毛管力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 作用下运动。 • 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 其运动特征,可划分如下3个阶段:
(三)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 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 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 增大了下渗量。 • P81图2—33 • 地面起伏,切割程度不同,要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 和汇流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 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
(二)下渗经验公式 应用:可用于灌溉工程的建设、降雨径流计算工作; 获取方法:先是通过实际试验,获得下渗曲线,再从 图形来模拟下渗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一般形式:这类表达式就是经验公式,此类公式的类 型颇多,共同的特征是具有下渗率随时间递减的函 数形式。
1.霍顿公式(1940): • f = fc+(f0-fc)e-βt
• 优点:便于考虑前期含水量对下渗的影响。
三、影响下渗的因素
在天然条件下,实际的下渗过程远比理想模式 要复杂得多,往往呈现不稳定和不连续性。形成这 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 个方面:
(一)土壤特性的影响:
• 主要决定于土壤的透水性能及土壤的前期含水量。 透水性能又和土壤的质地、孔隙的多少与大小有关。 一般来说土壤颗粒愈粗,孔隙直径愈大,其透水性 能愈好,土壤的下渗能力亦愈大。
• P80图2-29: • 具体显示出不同性质土壤之间下渗率的巨大差别。 • P80图2—30: • 土壤前期含水量的大小,决定了土壤初渗量及初期 吸水能力的大小。
(二)降水特性的影响
1. 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及下渗水量: • • 在降水强度小于下渗率的条件下,降水全部渗入土 壤,下渗过程受降水过程制约。 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下渗率随雨强增大而增大。 尤其是在草被覆盖条件下情况更明显。但对裸露的 土壤,由于强雨点可将土粒击碎,并充填土壤的孔 隙中,从而可能减少下渗率(如黄土高原)。
1.渗润阶段: • 分子力,当土壤含水量达到岩土最大分子持水量时逐渐消失。 2.渗漏阶段: • 毛管力、重力,直至全部空隙达到饱和。 3.渗透阶段: • 重力,稳定流动。
Hale Waihona Puke 3个阶段并无截然的分界,特别是在土层较厚的情况下,3 个阶段可能同时交错进行。

有的将渗润与渗漏阶段结合起来,统称渗漏,渗漏的特点 是非饱和水流运动,而渗透则属于饱和水流运动。
2.过渡带: 饱和带之下,土壤含水量随深 度的增加急剧减少。过渡带一 般在5厘米左右。
3.水分传递带: •过渡带之下,土壤含水量沿垂线 均匀分布,在数值上大致为饱和 含水量的60—80%左右。 •带内水分的传递运行主要靠重力 作用,在均质土中,带内水分下 渗率接近于一个常值。
4.湿润带 • 水分传递带之下,含水
2. 降水的时程分布对下渗也有一定的影响: • 如在相同条件下,连续性降水的下渗量要小于间歇 性降水的下渗量。(因为在每次间歇期间,土壤水 分仍继续进行分布,一部分深入下层,一部分耗于 蒸发,因此表层下渗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 在每一后继降水的初期下渗强度有所恢复,然后迅 速下降,其下渗率较前次为小。
2.霍尔坦公式 1961年美国农业部霍尔坦提出一种下渗概念模型。 下渗率f是土壤缺水量的函数: • f = fc+a(s-F)n
a——系数,随季节而变,一般在0.2—0.8之间; S——表层土壤可能最大含水量; F——累积下渗量或初始含水量; N——指数,通常为1.4。 • 在降雨期,由于累积下渗量逐渐增加,缺水量(s-F)逐步 减少,下渗率f趋近于fc 。
f——t时刻下渗率, fc——稳定下渗率, f0——初始下渗率, β——常数,下渗曲线的递减参数, e——自然对数底。 • fc、f0可由实测资料中直接求出, β则需根据实测资料作图推求。
• 霍顿公式反映了下渗强度随时间递减规律,并最终趋 于稳定下渗。 • 优点:霍顿公式结构简单,在充分供水条件下与实际 资料配合较好,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三) 下渗要素
1.下渗率f: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渗入土壤中水量。 2.下渗能力fp: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
F
3.初始下渗率: f0
4.稳定下渗率: fc 计算公式:
下渗率曲线及累积下渗量曲线示意图
二、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
(一)下渗理论: • 由于水的下渗既可能在非饱和的岩土孔隙中运行, 亦可能在饱和条件下运行,所以可相应地区分为非 饱和下渗理论和饱和下渗理论。 1.非饱和下渗理论:理查滋方程 2.饱和下渗理论模式:格林-安普特下渗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