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猫与人同居于一个屋檐下,得到日本人各种细致的呵护和照顾,各种爱猫产品、爱猫服务层出不穷,成为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成员。
猫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渐渐地融入到日本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猫文化,成为日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猫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日本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善于利用猫表达出来,或者利用猫寄托自己的一些美好的憧憬,或者从中获得一些精神慰藉,或者借猫来宣泄自己的压抑心情和不满情绪等。
猫既招人喜爱,有时又令人憎恶。
因此,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眼中的猫形象,既有高雅、可爱的猫,也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异的猫。
在《不可思议的猫的日本史》一书中,记载了猫是日本到中国的遣唐使带回去的。
猫首先出现在日本宫廷里,成为贵族的宠物。
到了江户时代,才进入“寻常百姓家”。
正因为猫的这种“贵族性”,日本人对猫的宠爱也就更多一些。
招财猫是日本最具典型的吉祥物,而它的来历是有些神妙的。
相传,在江户万治年间(1658-1661),彦根城主井伊直孝与家臣们在狩猎的途中经过豪德寺门前时,看到一只白猫朝他举起一只前爪在招呼他们,便下马入寺休息。
刚进寺,外头便雷电交加,大雨如注。
这时,他们得知城内被雷击造成数人死伤的消息。
井伊直孝认为是猫招引他们进寺,免于雷雨之灾。
为了报答猫的救命之恩,在猫死后,井伊直孝将其厚葬,并在寺院内摆设瓷猫供奉。
豪德寺在井伊家的庇护下香火旺盛起来。
这也是日本人宠爱猫的原因之一。
如今,在东京的今户神社,拜殿里摆放着两只巨大的招财猫。
这里还出售两只招财猫连接在一起的“结缘猫”,有斑块的代表男神,纯白的代表女神。
而在豪德寺里,寺内遍地是参拜者供奉的招财猫。
日本文化学家直江广治在《日本文化史词典》“猫”的词条中指出,猫已经成为一种代表财富和姻缘的文化符号。
而这种文化符号一旦拓展延伸,就会增添更多的文化现象。
相反,猫有时给人的印象是恐怖的。
很多民间传说中都把猫描绘成一种具有灵性的动物。
例如,江户时代便出现了关于猫作祟附在人身上的传说。
猫在人们心中被赋予灵力,引起了人们的恐惧感。
这个时代开始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朦胧的猫文化。
日本文献上最早记录有猫的是《日本霊異記》。
作品中讲述丰前国的膳臣广国死后转世为猫被儿子饲养的故事,将猫描绘成一种怪异而又有灵性的动物。
在《枕草子》《源氏物语》《徒然草》等古典文学作品中都出现了有关猫的形象。
在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我是猫》中,作者以猫的口吻展开叙述,以辛辣的笔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进行了描写,充满了讽刺和幽默的意味。
这部小说博得日本大众的一致好评。
此后,在日本文学界,猫一直是作家笔下的模型。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作家都推出了以猫为主人公的作品。
例如仁木悦子的《赤い猫》、曾野绫子的《僕は猫だよ》、小池真理子的《柩の中の猫》等等。
这些作品中既有描写对猫的喜爱的一面,也有描写猫的神秘而恐怖的一面。
猫文化在日本动漫作品中不断发展,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爱猫情节,折射出日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凝聚了民族智慧的精华。
猫文化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审美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息息相关,猫文化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动漫的发展,为日本动漫的民族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风靡世界的动画片《机器猫》就是以猫的形象为依据,描写了一个智能猫帮助自己的小主人解决各种困难的故事,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宫崎骏的动漫电影《猫的报恩》也是围绕了猫来展开故事的叙述的。
可见,日本人的爱猫情结之深。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某种文化现象投射到语言上能够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日语中残在大量与猫相关的表达形式,这说明猫文化在众多日本社会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这些表达形式大多是惯用语、词或词组等,使用频率很高。
结合日本的猫文化来解读这些表达形式,将对我们的日语学习大有益处。
以下举出常用的一些表达形式。
日本人对猫的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说是日本独树一帜的猫文化。
这种猫文化在日本民族的文学、文化、语言等方方面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学习日语语言时,要善于感受这种文化的熏陶,灵活运用于学习中,将语言与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此外,每年2
月22日在日本被称为“猫日”。
因为猫的叫声与日语“2”的发音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