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优秀10篇)寒假虽然比暑假要短很多,但是特别之处也很多。
比如寒假里面有个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有很多很多的习俗,它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独特的节日。
春节里爸爸妈妈不仅会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可以陪我看电影,郊游,去书城。
我还可以陪着爸爸妈妈准备春节的食物和去看望平时没空去看的亲人。
但是这次的春节跟以往不同所以我要记录下来。
那就是,我有属于自己的钱包了。
其实,收到压岁钱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据说,我一出身就有压岁钱收。
只是那个时候,妈妈会帮我存起来。
而今年,妈妈说我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对数字有了认识,所以妈妈就把一部分压岁钱给我,让我自己掌管。
也就是说,我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钱了。
想想真是开心,我可以想买什么买什么。
想知道我的压岁钱有多少吗?当然不能告诉你。
其实后来去了超市看看价位表发现妈妈挺抠门的。
给我支配的压岁钱也不能买什么。
但是我很高兴,因为可以积少成多。
以后妈妈生的时候可以给他买个礼物咯。
我们濮阳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八就开始了,那天,人们采用米、枣、豆等八种不同的农作物煮成粥,取名腊八粥。
吃腊八粥的时候,还习惯把腊八粥里面的米饭抹在枣树上,寓意是来年的枣儿结的像米饭一样疙疙瘩瘩。
美味的腊八粥刚一出锅,就让我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在那一天,人们还会泡腊八蒜,把掰好的蒜瓣儿放进醋坛子里,再把醋坛子给封起来,到春节那天再取出来就着饺子吃,醋有了辣味儿,蒜瓣儿也成了翡翠的颜色,可谓是色香味俱全,无论是看着还是吃起来都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人们说的小年。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芝麻糖,俗称祭灶糖。
家乡还有句顺口溜:“二十三,祭灶官”也就寓意着吃了祭灶糖长大能当官儿。
“二十四年下气,家家户户扫房子”,说明春节马上到了。
到了大年三十,大人们更是忙活的不可开交。
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都要做。
到了中午,伴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大家会做一大桌子的菜开始吃团圆饭了,年三十的晚上必须吃的是饺子,所以,在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狼吞虎咽的吃饺子。
到了除夕之夜,才是真正好玩儿的时候呢!一家人聚在家里,边吃零食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午夜十二点钟,楼下又响起了鞭炮的声音。
再过几个小时就该起床了,这叫起五更,起床后还是吃饺子,这次的饺子吃一半剩一半儿呢!这寓意着来年的“年年有余”!吃完之后,仍然不可以睡觉,因为在这一天,除了很小很小的孩子们,人们都会守岁。
大年初一可就和大年三十截然不同了!这一天,大街上热热闹闹!大人们要去亲戚、邻居家互相拜年!从初一到初七这几天吃完饭、放放炮、上上网、看看书,真是美哉!悠哉啊!人们都会沉浸在春节的快乐之中。
金黄的外皮,包裹着喷香的馅,这就是家乡的馅饼。
一口咬下去,酥脆、咸香味儿霎时蔓延至我的每个味蕾,美味极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汇,塌饼是家乡人的必须具备品,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它。
做塌饼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门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饼,刚出锅的塌饼……”下班的青年总会停在街头的塌饼店前,买个塌饼压饿。
但他们往往只买一个,由于一个塌饼就已足够。
老大家也常常会在买来后分一半给老伴吃,另一半则自身慢慢品味,那神情仿佛在享受世间最珍贵的美味。
孩子们则是一放学就吵着闹着要大人给自身买来吃,手捧着一个热乎乎的塌饼,咬一口,那带着素菜味儿的清香,便弥散在了孩子的欢笑声与妈妈慈爱的笑容里……我一回到乡下,便会缠着外婆,让她亲手给我做塌饼吃。
每次开始做,她总要先去洗手,再将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细细地清洗清洁。
她从来不会由于任何事而省略每个细则。
到今天依然明确地记得外婆将反复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软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儿,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后再利落地将拌好的馅放在上面,用勺子压实,每一步都是那样细致。
每每此时,我都欢呼雀跃着围在灶台前,围在外婆的身边,围在氤氲的蒸气里,围在弥漫的香味中。
到今天那垂涎欲滴的感觉仍回味在我的记忆中……当然,看着外婆娴熟的动作,我自然也是安静不下来的。
我一直会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让我试试怎么样?我保证不捣乱。
”外婆对于做塌饼可是分外认真,从不让他人帮忙,由于不放心,但她仍然会答应我的需要,在一旁慈爱地笑着教导我。
外婆做塌饼的技术可是一绝,乡里人都夸赞她做得美味。
每次外婆做塌饼,都会做大量,一部分留给我,还有一部分给邻里。
我总能把塌饼都吃完,从来不会浪费。
听外婆说,小时候每当我哭,外婆便给我塌饼啃,我便不再哭闹,家里人都说我是塌饼的忠实粉丝。
当然,大家也常常送给邻里自家做的美食。
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道谢,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问外婆为何大伙如此奇怪,她却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
”细细想来,道理实在很浅显:这就是家乡人啊,热情,爽朗,却也憨厚,朴实;这种礼尚往来,不是客套,而是一种习惯。
我爱家乡的塌饼,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过年的风俗。
在我的家乡,过年时要祭祖,做甜粿,拜佛求签等,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风俗是:吃咸饼糖葱。
咸饼糖葱,是我家乡的一种风俗小吃。
它由两部分组成:咸饼和糖葱。
咸饼呈米黄色,由面粉,水,花椒等材料混合做成,味道有一点辣。
糖葱雪白雪白的,中间有很多孔,像多段葱孔合在一起一样,故名糖葱。
它的味道可不是一般的甜。
用咸饼包裹住糖葱,就是美味的咸饼糖葱了!咸饼糖葱只在过春节时才会出现,错过的话就只能等下一年了。
腊月来了,春节还未到,家乡的街道上会出现几个卖咸饼糖葱的摊位,香味溢满整条街,使人忍不住咽口水。
平时,我总听爸妈说,街道卖咸饼糖葱的场景是他们至今都无法忘却的童年记忆。
那咸饼糖葱的味道究竟怎样呢?在没尝过之前,我也是十分地好奇。
“待会糖葱都要给你吃完了。
”妈妈笑道。
她接着把包好的咸饼糖葱递给我。
我大咬一口,这次嘴里添加了一种面的糯香,在糯香中又有一丝甜辣味,味道确实不错!我忍不住又多吃了一个。
看我这么喜欢吃咸饼糖葱,从那之后,每次过春节,妈妈都会买咸饼糖葱给我们品尝。
对我而言,咸饼糖葱解了我的馋,它的甜是其他糖果无法取代的,而对一些离乡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小吃,更是一份乡愁、一份情怀。
我的家乡有许多习俗,如过年吃饺子、清明扫墓、重阳登高,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习俗还要数端午包粽子、吃粽子了!说到端午节包粽子,还有怎么一个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到晋代“筒粽”又被称为粽子也有祈福的寓意。
去年端午节我也体验了一次包粽子的乐趣。
那天我来到大姑家,一进大门就看见地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盆,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食材和绿绿的叶子。
我好奇地问:“大姑,这些都是干什么的呀?”大姑笑着对我说:“今天是端午节,这些都是包粽子的原材料呀!”“我也包!我也包!”看我那兴奋劲大姑便一口答应了。
只见大姑从一个大盆里拿出了两片粽叶,一叠就成了一个“小漩涡”,往里面放上两勺糯米,几个蜜枣,又来回折了几下,一个精致小巧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兴致勃勃地拿了两片粽叶照猫画虎地包起来,左边折一下,右边叠一下,折来折去,终于叠成了一个歪七扭八的像是受伤了似的“小漩涡”,接着往里面放上了两勺糯米,几个蜜枣,把剩余的叶子往圆筒上一盖,便系上了丝线。
哎?怎么馅露出来了?白白的糯米就像淘气的小孩子不老实地探出头来,好像对这个“新家”不是很满意。
我使劲把粽叶往左拽拽,“小淘气”又在右面露出来。
这下可怎么办呢?我的粽子“露馅”了。
我望着盆里的粽叶忽然有了主意。
我又拿了几片叶子左一片,右一片的把露出来的糯米包了起来。
现在小小的粽子就像穿上了一件厚厚的绿棉衣,胖胖的非常可爱。
粽子下锅了,我指着锅里的一个最大,最胖的粽子故意说:“这个粽子最大,一定馅最多,一会儿谁都不许跟我抢。
”开饭了,大姑打开那个最大的粽子,剥了一层又一层,边剥边说:“哎?这个粽子是谁包的?怎么只有叶子没有馅呢?”我听了笑着对大姑说:“这个粽子是我包的,因为老露馅,所以我又给它包了一层又一层的棕叶,但是我好像放糯米了,有可能它“逃走了。
”一家子人听了我的解释都哈哈大笑起来。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粽子心里像吃了蜜一样,怪不得勤劳的蜜蜂有蜜吃呢!端午节除了包粽子,还有其他的风俗。
如赛龙舟、带香囊、系五彩丝线等,你应该没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竟隐藏着这么多有趣的风俗吧!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等着我们去寻找呢!“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晚饭过后,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靠近窗边,肌肤沐浴在窗户玻璃里映衬的烟火中,眼前茶几前的绿植盆栽的花花草草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是有说不尽的悄悄话。
可恶的新型冠状病毒在合家团圆的日子里作威作福,间隔了亲人们的团聚,破坏了家人们团聚的美好场景。
我在沙发上发着呆,思绪飘到了去年的除夕夜晚。
基本上每年的除夕夜我都会和父母在乡下外婆家一起度过,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就围坐在炭盆边一起守岁。
炭盆里燃着的火很旺,且有一股淡淡的树木香味。
在童年的记忆中,这木碳的淡香味,就是除夕夜的特有气息。
家乡的过年有许多习俗,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可我第一时间想起的却是守岁。
等待着春晚上的新年钟声的敲响,等待见证自己的成长,我喜欢和家人一起守岁的气氛。
除夕那天我发誓,一定要把今年整场春晚给熬夜看完,为了这个吹出去的大话,我还特意泡了一杯奶茶来为自己提神,看着还在厨房里忙碌的外婆,正忙活着给大家包着守岁吃的饺子,我迅速的挽起袖子,打算帮外婆一起包饺子,看着桌上整齐排放的饺子,便好奇地问着外婆,“除夕守夜为什么要吃饺子,而不是吃馒头汤圆什么的呢”外婆立刻解答了我的疑问,笑呵呵的'说道:"你看饺子形状和元宝是不是很像,人们除夕夜吃饺子取“招财进宝”的意思。
外婆又问到“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守岁吗?"我的好奇心立刻又被外婆勾起,外婆沉思了一会,便开始了她的精彩的故事讲述"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祟”。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他就会如饥似渴地跑出来害人。
它在半夜进门,一进门,什么也不干,直奔床边摸睡着了的小孩的头。
小孩子接着就会头疼发热,病情越来越重,最后会变成傻子。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然不希望那个无恶不作的“祟”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傻子呀。
于是就在除夕的晚上整夜亮着灯,守在孩子身旁,他们整夜不能合眼,一直提防着兴风作浪的祟,这就叫“守祟”,后来因为祟与岁谐音,而且因为过一年长一岁,就把“守祟”改为了“守岁”。
"外婆绘声绘色地讲着,我的眼睛睁的铜铃大,手心冒着凉汗,紧握着外婆的手听完了这个古老的传说。